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工大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梁昌勇:一个“过客”的快乐与坚守

日期:2018-04-12  稿件来源:  

图文

梁昌勇.jpg

“不能视大学教师是一份职业、一个岗位,它应该是一份充满使命感的事业。”

“大学教授是要出思想的。教授带硕士生、博士生做科研,通过思想来予以指导。”

“如果要说我有什么优点,那就是能够认清岗位职责,努力主动,善于总结反思,敢于担当。”

采访伊始,梁昌勇就用这三句话总结了他对“自己”和“自身身份”的认识和界定。

1991年,在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工作了四年的梁昌勇做出了人生中又一个重要决定——脱产读研。他向单位提出考研申请并获得了领导“只准考一次”的批准。经过两个多月的鏖战备考后,基本功扎实的梁昌勇如愿考上了合肥工业大学,从此,他与这所奋进中的大学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在这里,他有幸师从姚君遗和杨善林等老师,受到了渊博学识的熏陶和高尚师德师风的洗礼。在这里,他在无数青涩的心中深植知识和理想的火种,精心培土灌溉育得桃李满园。在这里,他辛勤耕耘二十余载,至今仍是一如既往壮志不改。斛兵塘的柔波里常常倒映着他办公室深夜的灯光,塘边蜿蜒的小径早已熟悉了他来来回回稳健匆忙的步伐。

教育是久久为功的事业

梁昌勇先后讲授过的课程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项目管理》等。他精心设计教案,不仅教理论、方法和知识体系,还告诉学生有关人物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科研心得,通过知识的延展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同学们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它的意义和价值。

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方面,梁昌勇也很有心得。

梁昌勇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分组讨论。他提前找好选题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行组队讨论,后期在课堂上安排各组上台进行分享,并对各组的表现进行点评。2014级本科生卢丽妍一边回忆一边说:“在讨论和上台分享中,我们的不足很快就暴露出来了,梁老师在一旁耐心地听,还不时做着笔记。”

“这种方式自由活泼易操作,大部分同学都会主动学习、深入思考。”梁昌勇说,“此外,这对于检查阶段性教学成果、调整后续教学都有参考意义。”

梁昌勇上课非常投入,他常常讲着讲着就走到了学生们中间。“离大家近一点,与学生多一点眼神交流,尽量让同学们感觉自己是被关注着的。”梁昌勇一直强调,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教学要张弛有度,要有交互性,要能激起同学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创新,梁昌勇主讲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在“爱课程”上,在线学习的网友这样评价这门课:“老师讲课理论联系实际,十分生动。”“非常棒,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有了系统的认识。”

作为安徽省互联网+大赛组委会和安徽省电子商务“三创”大赛组委会秘书长,梁昌勇总是在教学和赛事组织工作中不断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新思路。他还积极指导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的队伍曾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即使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诸多成绩,梁昌勇仍然在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他说,培养人才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营造一流的育人氛围、培养一流的人才需要久久为功。

做一个“四有”“过客”

梁昌勇说,老师之于学生,既要以长辈的心态和阅历,教导他们端正做人做事的态度,也要像朋友那样,能坐在一起平等交流,探讨学习生活,共同进步。

毕业多年的陈晓军对梁昌勇始终心怀感恩,每年都会回校来看望老师。当年由于父亲生病,科研进展不大,陈晓军一度情绪非常低落,甚至厌学、不愿与人交流。梁昌勇知道后,多次找他谈心谈话,不断开导他。后来学院有个外事活动,梁昌勇又鼓励他多参与到组织筹备工作中来。随着活动的顺利推进,陈晓军有了很大改变,最终回归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看到学生重拾昔日的动力和自信后,梁昌勇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015级硕博连读研究生邵建芳回忆说,刚来读研那会儿,她被一个函数关系困扰了好几天,一直想不明白。“那天晚上我正准备回宿舍,见老师办公室还亮着灯,就敲门进去把我的困惑告诉了他。梁老师认真听完我的问题后,叫我要把思路打开,不能光立足理论,要结合生产经营的实际来分析这个函数关系。”

邵建芳很快理解了其中的道理。更令邵建芳敬佩的是,在平时的指导中,梁昌勇的意见在宏观上总是把握得很准确,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就一个项目写出一系列论文来。

管理学院青年教师赵树平曾经是梁昌勇的博士生,谈到老师对自己的影响时,他说:“梁老师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不管是教案、论文,还是学术报告,他都要仔细打磨,对学生同样要求严,但是他会很耐心地教我们。私下里他很和蔼,很关照院里的师生。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充满服务精神的儒雅学者,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老师的关怀和指导,学生们都铭记在了心里。而在梁昌勇看来,这些都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位老师可能都只是他漫长人生中的一个过客,但绝不是普通的过客。我们要多试问自己,有没有尽到力,有没有真的用心,有没有给予他们思想上的引领和启发,有没有提升他们追求更高价值、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梁昌勇看来,只要每位老师都做到了这“四有”,就可以在学生身上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安身立命的知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舍我其谁的责任和担当精神。

挤海绵的快乐

“他经常中午工作到十二点多才回家吃饭,晚上到一两点是常有的事。”与梁昌勇在同一个研究所的陆文星老师说。

“2016年底,梁老师刚做完手术还在卧床休息的时候,就叫我把论文稿送给他修改。”2015级硕士研究生毕文升满怀敬意地说。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梁昌勇就是这样一个不停地挤时间、与时间赛跑的人。下班不休息、生病也坚持工作的梁昌勇,他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哪些地方了呢?

他从不吝啬把时间留给学生。梁昌勇目前在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二十多位,平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来指导大家的学习,同时他还一直承担着信息管理系本科生、硕士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部分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实习指导工作。

“刚开始大家以为,梁老师是大教授、是博导,肯定很难见上一面,更没有时间来真正指导大家。”2014级本科生王永耀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但是两三个月下来,我们彻底改变了之前的想法。梁老师多次主动找我们讨论报告目录、听取进展汇报,他逐一指出各个同学的问题,还会把他的想法和思路一一写在会议室的小白板上。”

在梁昌勇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学术水平也明显提高。

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还是在教学科研岗上,梁昌勇都非常重视教学改革工作,发表教改论文多篇,受到广泛认可,他参与的《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项目均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一文中,梁昌勇详细论述了我校管理学院构建的信息管理类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一宽一厚两注重”的“112”新模式。在新的培养模式的指导下,信息管理类专业在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多年来,梁昌勇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带领青年教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主持和参与了30多项各级各类横向项目。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和保证,好的师资要有好的科研作为支撑,所以,我们乐此不疲。”梁昌勇的辛苦和付出,从他的简历表“奖励”一栏就可见一斑: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进步奖共计9项,其他奖多项。

从第一次踏进合工大追求更高的目标价值到如今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多方面独当一面,日积月累的光阴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给予了梁昌勇渊博的学识,成就了他今日的事业格局,锻造了他勤奋、坚韧、仁爱的品格。斛兵塘畔春夏秋冬季季景不同,唯有夜幕下的灯光和脚步一如从前,这是他对心中教育事业的坚守和情怀。

原文刊载于《合肥工大报》758期2版

( 刘红平/文 刘沛平/图)

编辑:王建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