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将“爱国情怀、全球视野、行业素养、工匠精神”作为“大思政课”培育工科卓越人才的价值目标,系统推进“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在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师资队伍、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育人效果显著提升。
一、健全完善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的领导机制
学校全面优化完善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机制,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通过“优制度”“建小组”“进规划”“列台账”等系统谋划,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校长行政负责、马院组织实施、部门院系支持配合、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二是明确建设目标。明确将思政课建设发展写进学校“十四五”规划,确立学校建设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长期目标;在年度“工作要点”中专门探讨思政课建设;形成包含20余项建设内容、关涉全校十余个责任单位的建设台账,持续优化思政课师资招聘、课程建设、职称评聘、教学管理等日常管理机制。三是重点举措推进。通过校长书记带头讲思政课、听思政课,以及“‘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创优行动”等书记开局项目建设,在全校范围开展增进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行动,不断优化思政课创新改革良好环境。
二、系统优化“大思政课”课程群建设
按照《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和教育部相关要求,一是开好建好思政课程。学校认真开好建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的思政课必修课程,新增开设“中国共产党党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全球视野中的国际政治”“新中国外交史”“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史”等“四史”类线下思政课选修课。二是拓展完善课程体系。引入《红色经典影片与近现代中国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等“四史”类线上慕课10余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汇聚全国优质资源,拓展完善“必修课+选修课”的思政课课程体系。三是聚力课程思政建设。建好思政课程的同时,学校以“教师党支部建设之课程思政”等书记校长履职亮点项目为抓手,构建起“学校党委、学院党委、教师支部、党员教师”四位一体推进机制,以支部书记与课程主讲教师双负责人制度,有序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通过支部结对、团队嵌入、教案指导等多种形式,促进专业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保障各方聚力形成协同效应、彰显育人合力。
三、建优建强思政课“大师资”
学校始终坚持教师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通过校内师资队伍整合、校内外专兼结合等多种方式配齐建强思政课“大师资”。一是大力引育高层次人才。近五年新增思政课教师3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青年博士27人;新增国家级人才1人次,省级人才4人次,梯队建设更加合理。二是打造专兼结合师资共同体。学校与安徽省委党校、合肥市委党校等合作,聘任兼职思政课教师23人;聘请英模劳模、企业负责人等特聘思政课教师5人,初步形成“专业教师+兼职讲师+行业导师”的大师资共同体。三是强化师资质量提升。通过专题培训、全员研学、以赛促教、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多种方式强化师资培训,通过职称评审单列、绩效考核优化等方式持续推进教科研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四、全过程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按照学校“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和创新创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教学过程—质量提升”闭环优化的教学体系,学校着力以教学环节设计、效果评价及其反馈调控为抓手,全过程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一是聚焦集体备课。通过名师讲座、教学沙龙、观摩教学等多种形式,分章负责、交流分享、整体优化等备课环节,开展“专题聚焦”“难点研讨”“同课异构”等深度备课交流,在教育部下发通用课件的基础上,联系本地、本校实际和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充分考虑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推进实际,着力提升学生需求侧与教学供给侧的适切度、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度、智能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互补度、学生专业要求与思政课内容的融合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筹度。
二是突出工科特色。建强“合肥工业大学‘大思政’工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校史馆、工程认知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建筑艺术馆、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校内场馆资源,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细化丰富教学内容,建立具有工科特征、院校特色的大思政资源库,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良好资源支撑。
三是吸纳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常态化开展“英模大师进课堂”“企业家进课堂”活动,聘请老红军、老党员、党政干部、优秀校友、社会楷模、优秀企业家等优秀人物,通过场景联动、人员联动、活动联动等多种形式,丰富思政课课堂教学。“最美思政课”教师曲建武、全国劳动模范董慧、“国网公司首席专家”王开库等先后走进思政课堂,产生良好育人效果。
四是贯通创新实践。贯通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持续开展“微创作”“大学生道德情景剧大赛”“国情国力调查报告”等课程品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连续五年组织安徽省“新时代·新思想·新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引导学生读经典、悟原理。每年暑期,学校组织超过2000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以实践成果为基础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作品大赛、“大学生讲思政课”“‘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大赛等竞赛活动,并取得国家级二等奖等省级以上竞赛奖项百余项。
五、推进以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改革创新
学校注重以新兴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改革创新,实现数字智能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一是建设数智化资源平台。学校建成了情境模拟实验室、社会调查与舆情分析实验室、大学生社会责任与社会交往实验室和沉浸式智慧教室等特色教学平台,搭建了超星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以数智化推进教学内容向深里走、教学方式向学生心里走,提升教学效果。二是创新数智化教学方式。借助数智化资源平台,形成“基础内容线上学+重难点问题线下讲”的基本模式,以数字化赋能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多维提升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以数智技术赋能教学场域的多样化、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数字思政新场域,实现课前“云端”知识前测、课中沉浸式深度学习、课后网络云平台实践。三是数智技术赋能教学评价。通过全程测度学生课堂参与度、任务完成度与社会服务践行度,持续推进数智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合肥工业大学同时强调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研究,成立跨学院、跨学校的虚拟教研室,赋能“大思政课”师资队伍沟通协同、云端备课、合力攻关。学校现已获准成立教育部工科高校素质教育改革虚拟教研室,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重点项目等国家级教研项目15项,各类省级以上教研项目70余项,省级以上教学奖励20余项,以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在实践上已成为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智慧型、研究型、服务型“大思政课”教育新模式,为实现学校“千人一领军”工科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注入数字新动能。
原载于学习强国2024年3月18日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5590240520501600068&item_id=5590240520501600068&cdn=https%3A%2F%2Fregion-anhui-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f_read_id=AGXH5P5C-BXJU-YWGI-9G7E-V41W3RPDAQDB&pid=62989157448296055&ptype=100&reco_id=1029204e8dd1c0a88511000p&study_comment_disable=1&source=share&share_to=wx_feed
责任编辑: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