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为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供给体,理应走在弘扬劳动精神的前列,努力在学生中树立崇尚劳动观念,积极组织开展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全面提升大学生劳动素质,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批时代新人。
树立崇尚劳动的价值导向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高校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教育观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弘扬劳动精神,要大力涵养崇尚劳动价值教育,做好劳动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一是开设劳动课程。明确劳动课程学分,并纳入专业培养计划,重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刻领会“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的基本理念,深刻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基本态度,深刻把握“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基本形式。二是开展劳动实践。结合专业特点,体系化设计专业认知、职业体验、工程实践、毕业实践等劳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劳动、体验劳动、感悟劳动,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三是纳入评价应用。将劳动成效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党员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劳动教育表现不良的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在推免保研等方面,也要考虑劳动成效因素,全方位激发大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锤炼辛勤劳动的基本素质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是干出来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是靠全国人民辛勤劳动、不懈奋斗出来的。从“铁人精神”“大寨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再到“伟大抗疫精神”,无不体现着辛勤劳动的基本内涵。弘扬劳动精神,要认真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出力流汗中接受磨炼,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更是对辛勤劳动、不懈奋斗的生动描述。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主要从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推进。一是在日常生活劳动中,立足于个人生活事务处理,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二是在生产劳动教育中,立足专业实习、工程实践、职业体验等形式,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三是在服务性劳动教育中,立足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重点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
践行诚实劳动的行为准则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立身之本。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诚实也是劳动者的基本要求。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平安幸福的时代,很少经历什么挫折,也缺乏日常的劳动锻炼。一些同学害怕吃苦,不愿劳动,存在一定的投机取巧甚至铤而走险的不良思想。弘扬劳动精神,要大力开展诚实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践行诚实劳动的行为准则,反对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首先,要开展学业诚实守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态度,努力做到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实验不作假、数据不掺水、论文不复制。坚持通过诚实劳动达到学业发展新高度,让弄虚作假的行为在校园里没有市场。其次,开展生活诚实守信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诚实守信,在荣誉评选中不使用虚假材料,在奖助申请中不填写虚假信息,在毕业就业中不提供虚假资料,坚持通过诚实劳动实现健康发展新篇章。再次,开展职业诚实守信教育。开展毕业前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大学生养成诚实守法品质,树立遵纪守法意识,培养爱岗敬业习惯,坚持通过诚实劳动成就职业发展新目标,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引导创造性劳动的发展方向
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在国际形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大背景下的重大战略抉择。高校要积极落实贯彻这一重要精神,大力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做好创造性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要大力开展创造性劳动,加大拔尖创新人培养力度,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一是开展强基优才计划。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重点遴选有能力有意愿有想法的优秀学子进行培养,发挥数学、物理、化学及哲学等基础学科的创新引领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通过课程培训、项目申报、科技竞赛、发明创造、论文撰写等形式,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创新实践、成果孵化等,积极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教育。重点围绕智能化发展带来的生产劳动形态变化,结合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尤其是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运用,教育引导学生在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创新实践中积极实践和推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无论是完成“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还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归根到底要靠劳动去实现,靠人才来推动,靠教育来支撑。面对时代责任和现实要求,高校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劳动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作者系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研究员)
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年2月3日http://www.cssn.cn/sxzzjypd/sxzzjypd_bwsf/202102/t20210203_5309611.shtml
责任编辑: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