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优化人才引育体制机制,提升人才岗位待遇,增强人才政策吸引力。学校设立的面向高层次领军人才的“斛兵学者”系列岗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的“黄山学者”系列岗位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加入合肥工业大学。他们胸怀祖国、面向国际、锐意进取、活力四射,正逐步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今天的“工大面孔”栏目,让我们一起认识其中一位,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李贺龙教授。
“志存高远,博学深思,脚踏实地,锐意进取”
——李贺龙
李贺龙,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依托我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海外)项目,获聘学校“斛兵学者”Ⅲ类岗位,现任职于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请李老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学习和工作经历?
我的本科和研究生均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2年硕士毕业后赴丹麦奥尔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6年博士毕业以后先后在英国Dynex和德国CREE工作,主要从事功率半导体封装、可靠性和电力电子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让您有了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国内阶段的学习奠定了我扎实的基本功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那么在奥尔堡大学学习期间,则让我获得了由专注和纯粹所萌发的学术创新能力。
博士毕业后,我先后在英国公司和美国驻德国的公司工作过,切实感受到不同的学术文化和工业文化对技术和产品的要求完全不同,因此也从不同角度培养了我的技术能力。我有幸通过全球顶级的美国功率半导体公司平台,与德国的汽车行业有过接触,这极大开拓了我的视野。专注和纯粹可以造就学术创新,而由全球顶级企业构成的闭环产业链协同则可以形成产业链创新,这是一种由需求引导的创新。
您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为什么选择来到高校发展?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高校和企业确实有很大区别。企业有集结各种资源的优势,在推动任务进程上效率较高,客观地说,现在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研发,因此给引进人才的薪资水平也很有诱惑力。但是企业的生产任务和目标明确,研究方向上个人很难有选择的空间。相比而言,高校的科研平台、工作环境都更为优越,而且高校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开展研究,可以接触并有机会突破世界前沿理论和技术。
谈谈您选择加入合工大的想法以及对学校的感受?
我在哈工大读书的时候就知道合工大的电气工程专业和出版的专业课教材,所以我个人对合工大一直很关注。通过了解,合工大近年来的人才政策比较有吸引力,各项配套比较全面,对人才来校后的工作和生活关心支持的力度也很大。在依托合工大申报“海外优青”过程中,学校和学院都提供了非常细致周到的服务与支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真正来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在兑现承诺方面很积极,真正是说到做到,让我感觉到工大人的“实”,真是名不虚传。
到电气学院报到后,学院从上到下都给予我很多关心和支持,尤其是在青年教师申报基金方面,不仅给我们提供培训和辅导,资深的教授们还不辞劳苦一对一进行指导,让我们这些“基金小白”受益匪浅,同时也感受到了学校、学院对青年教师培养重视和团结争优的良好风气。
您作为河北石家庄人,对合肥这座城市的印象如何?
来合肥之前,我对合肥印象较深的就是合肥工业大学和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对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熟悉是因为我有一些同学和师兄在那里工作,而且这也是合工大的校友企业。
来到工大、落户合肥以后,确实能感受到这所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创新之城的气息扑面而来。在与政府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交往中,我也被这座新一线城市敢“创”敢“拼”的勇气所感染,“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发展战略的提出,显示了合肥对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谋划和突破,这也与我的研究领域紧密相关,希望我能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如果让您给海外青年人才一点建议,您最想说什么?
对于海外青年人才而言,选择留在国外,需要综合考虑个人期待和语言、文化、家庭、收入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回国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国家对海外人才的各项政策越来越好、引才力度不断加大,国内的科研学术环境也在不断优化,这些都给青年人才选择回国增加了很多吸引力。就我个人而言,祖国培养了我,这里也是我的根。学校为我们提供的条件,让我和家人能够安居、安心,我也希望能用我所学助力学校发展,服务国家社会。
内容来源:合肥工业大学人事人才
责任编辑: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