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工大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王章豹:锲而不舍光明行

日期:2012-01-03  稿件来源:  

图文

锲而不舍光明行

—— 记我校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王章豹

□ 合肥工大报记者 刘 宁

秋风送爽,又是一个丰收季节,北京传来了喜讯,我校高等教育研究所王章豹研究员合作完成的成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这个国家级奖项本次评奖周期为7年,面向整个教育界,此次获奖也是我省非师范类院校在这个奖项上的首个奖。至此,王章豹在短短6年时间内,就拿了5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的政府大奖。当得知王章豹是位双目接近失明、视力只有光感的带病工作的老师时,不由得感到震撼而心生钦佩!

披荆斩棘 科研路上的攀山人

王章豹是工大自己培养起来的学者,他的眼疾是一种退型性视网膜病变(RP)。从1997年起,他经历了从看得见书本到看书很困难再到看不见书本的三个阶段。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加之工作中长期使用电脑,眼睛病情不断恶化。

2001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时,他在十多天时间内集中在电脑上撰写、整理了约6万字的、高质量的文字材料,这以后他看书便渐渐感到模糊和吃力了。

2006年王章豹已完全看不见书本了,这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他并未因此而停止研究和学习的步伐。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上帝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眼睛看不见了,他找到了自己的“窗子”,就是发挥听力,并多多开动脑筋思考。

一般情况下,王章豹先将要看的书籍扫描成Word文档,或将PDF文件转化成可执行文件,然后用语音软件听;写作时一般是他口授,由研究生和勤工助学的学生帮助录入电脑,有时也自己盲打。这样工作效率比常人低很多,完成同样一个东西,他要付出常人数倍的精力。

王章豹主编的《教育研究参考资料》是省内月刊,资料的收集、筛选、编辑等全程工作基本都由他一人负责完成。他提出的办刊宗旨是:“理论探讨求新求精;改革实践求新求实;百家论点求新求特;教改信息求新求快。”深受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贡献。十余年来,他一直坚持定期出刊,从未间断。

王章豹信奉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为方便与学界师友的交流,王章豹开通了博客,并将其命名为“攀山人”。

王章豹说:“人活着得有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我已将搞科研、做学问、育人才作为自己的一种工作方式和精神诉求,并且能从中收获很多的成果和快乐。人只要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乐趣,哪怕他面临再大的困难,也会无怨无悔、不懈努力。”

在王章豹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家庭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夫人周蓉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他说,夫人不仅承担了全部家务,还是他的“私人秘书”、“贴身保镖”和“专职司机”,使自己能心无旁骛地全身心投入工作。每天,在行政2号楼楼下,都能看到周蓉开车送他上班的身影。

多年来,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王章豹先后发表论文近150篇,大多为独撰或第一作者,其中在《高等教育研究》(武汉)、《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科技论坛》、《工业经济》(人大)等名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都是省内学者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者之一。2005年以来,在眼疾逐渐加重的情况下,王章豹几乎每年都能拿到1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的政府大奖,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

科研无止境,作为“攀山人”,他还在向科研高峰攀登的路上!

薪火相传 诲人路上的导航人

1984年,王章豹师承时任副校长、后任校长的王成福教授攻读金属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王成福缜密的逻辑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思想品德,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毕业留校工作后,因学校工作需要和眼睛等原因,他改行从事教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多种学习工作经历使他的知识具备了交叉学科的优势,2003年他开始在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和产业经济学硕士点指导研究生。

王章豹对研究生要求严格,他说:“不会撰写论文的研究生不是合格的研究生。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折射了研究生的知识功底、创新思维、科研水平和治学态度, 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应该鼓励研究生在实验、调查和研究基础上撰写发表论文。”对研究生的论文,他坚持“手把手指导、面对面交流”,逐字逐句认真修改,有的改动篇幅超过50%。他的研究生读研期间平均能公开发表论文3篇,其中一半以上为核心期刊论文。

在思想和生活上,王章豹也对研究生时时关心、处处帮助。

2009级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伍正兴,家境较差,母亲又生病住院,经济压力很大。王章豹知道后,资助了他一千元,给了他一千多元劳务津贴,报销了三千元论文版面费,几百元的稿费也全部给了他,还买了营养品送给他在肥住院的母亲。伍正兴谈了一位不错的女朋友,但曾有一年的时间没有任何进展,王章豹帮助他分析了原因,指出了进行“热处理”的办法,随后他俩的关系很快升温,现在已领了结婚证。在王章豹的指导下,伍正兴的学业也较优秀,今年他被学院推荐申报校“十大科技标兵”。

在职研究生孔玉芳,在做学位论文期间怀孕生了孩子,她爱人在部队工作,本人还要上班,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学位论文,打算放弃学位。王章豹反复给她打电话做思想工作,让她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并给她提供了许多参考资料。在导师的劝导下,孔玉芳终于鼓起勇气重新做起了学位论文。今年暑假,孔玉芳带着孩子在导师家待了两天,王章豹帮她修改学位论文,夫人周蓉为她照顾孩子。终于在10月初,孔玉芳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王章豹就是这样在诲人路上为弟子们导航。目前他指导的已毕业和在读的研究生共有17人,其中,2007级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岳静被评为我校文科首个“十大科技标兵”。此外,还有三人被评为省“双优”研究生,有三人提前一年毕业。

矢志不移 治学路上的追梦人

1963年,王章豹出生于安徽桐城。桐城诞生了我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绵延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王章豹的奶奶就是清朝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的后代,桐城派的文风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以及桐城人“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文化传统给了他受用终身的文化滋养和熏陶。

王章豹家境贫寒,读高中时,他周一带一茶缸咸菜到学校一吃就是一星期,周末咸菜长出白毛,仍不舍得丢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贫困不能改变王章豹一心向学的信念,父母的含辛茹苦、终日劳作也给了他发奋读书、摆脱贫困的学习动力。1984年,王章豹在我校本科毕业之际,在纪念册上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赠别同学校友》,抒发了自己“矢志做书奴”的豪情。

1987年王章豹研究生毕业留校,在治学的路上更加勤勉,因为业绩突出,1995年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00年晋升为研究员。

从1997年到现在的15年间,王章豹的眼疾逐渐恶化,直至只剩光感,但他获奖成果的档次却在提高,形成了一个不断上升的获奖链条:1997年机械部教育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2001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1年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有人对王章豹说,你取得了这么多的成果,眼睛又不好,干吗还这样拼命干?还有同事劝他去上海高校工作,那儿的环境更好、收入更高,也有利于孩子的今后发展。中科大科技哲学博士点负责人听说王章豹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上发表了4篇论文,有意将王章豹调过去。但王章豹热爱培养自己的母校,不想离开工大。

王章豹将“做人知足、做事知不足、做学问永不知足”,“做人求上品、学术争一流”作为了自己的座右铭。他说:“有那么多的书和资料等着我去‘看’,有很多课题等着我研究,还有那么多的研究生需要我指导,我根本闲不下来。我的研究成果能公开发表,并被许多同行所参考引用,就是对我最大的慰藉;我的研究生毕业后能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因此,只要我脑子好用、身体许可,我就会和时间赛跑,一直研究和写作下去。”

王章豹向笔者描绘了今后几年的工作计划:在5年内,争取出版2~3部专著。目前,他花了几年时间撰写的《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专著已完成40万字的初稿,即将交付出版。4年一次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将在一年多以后再次申报,将尽最大的努力,联合有关部门和人员,集成现有研究与实践成果,争取再为学校拿一项国家奖。在完成手头主持的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2项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的同时,还将不断申报和争取新的高级别研究项目。他希望今后能在技术经济及管理领域指导出更多优秀的研究生。当然,他也期望今后几年医学界在RP治疗上能取得突破,让他摆脱工作、学习、生活和外出学术交流不便的困扰。

如同夸父逐日,王章豹不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章豹虽然患有严重的眼疾,看不清外部世界,但他的事业一片光明,他的内心一片光明!

原文载于2011年10月31日《合肥工大报》第584期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