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悔的奉献筑起成长的家园
——记新疆教育厅委派挂职干部、我校学工部部长助理马木提
周 慧
2011年7月初,带着对全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深厚感情,马木提老师结束了在我校的挂职工作,返回了新疆。在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马木提老师忙碌在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各项工作上,把爱全部奉献给了少数民族学生,赢得的是少数民族学生对他的感激和爱戴:“您,是我们永远的‘马老师’!”
精心呵护,让每名少数民族同学都有家的感觉
我校共有1500余名少数民族在校生,覆盖了33个少数民族。为了给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建一个融洽和谐的成长环境,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希望能有少数民族同志来协助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马老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委派,到我校学工部挂职部长助理。从踏进合肥工业大学的校园那一刻起,马老师就全身心地投入学校与少数民族学生相关的工作中。
少数民族学生要在大学校园中成长成才,生活保障很重要,饮食习惯是一个问题。为了改善清真餐厅的管理和服务质量,保证同学们吃上地道可口的民族饭菜,马老师没少花心思。学校清真餐厅的负责人苏哈卜清楚地记得他是如何被马老师“挖”到合肥工业大学的。2008年春,苏哈卜经营的清真餐厅里的一位客人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段时间,他经常来我的饭店吃饭,而且一坐就是很长时间,稍有空闲,他就会向我们问长问短。”起初,苏哈卜很纳闷,后来才知道,这位客人正是在为学校清真餐厅寻找“大师傅”而四处奔波的马木提老师。在对苏哈卜饭店的饭菜风味、服务质量有了充分了解以后,马老师向苏哈卜表明了来意。他希望苏哈卜能够到学校办清真餐厅,让少数民族同学吃上地道的饭菜。
“一开始我并不感兴趣,总觉得到了学校会有很多拘束,不如自己单干。”苏哈卜委婉地回绝了马老师的邀请。但是马老师并没有放弃,在他看来,让少数民族学生吃好是头等大事。经过反复沟通,苏哈卜终于被马老师的诚意打动,2008年9月,他来到我校,成为学校清真餐厅的负责人。短短两年多时间,学校清真餐厅在马老师的倾力帮助下由小变大,条件不断完善,饭菜品种质量不断提高,深受全校少数民族学生的青睐。如今,学校清真餐厅已经有了独立的场所,每天数以千计的少数民族同学在此用餐。每逢古尔邦节、肉孜节等少数民族节日,这里就是全校少数民族同学欢聚的地方。“有了这样棒的餐厅,我们真正感觉到像在家一样的温暖。生活条件好了,学习和工作自然进入了轨道。”少数民族同学的心声是对马老师辛勤工作最好的肯定。
马老师还在学校的支持下积极落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举办各种活动,增强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通过理论学习与理论武装,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
以人为本,努力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
马老师认为,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同样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思想教育方面,马老师觉得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同学特点开展工作。他经常和同事们到各个学院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家庭情况,通过召开座谈会、单独谈话等形式,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马老师不断把自己获得的信息反映给学校,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组织,并逐步完善了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学生骨干工作会议,总结前一段时间内同学们的学习、思想、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多种形式的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深刻领会了国家、民族、学校的期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培养了浓厚的爱国情感,懂得了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互相学习的重要性。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逐步融入了学校大家庭。此外,在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培养、十佳少数民族学生评比、少数民族朋辈教育等方面,马木提老师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各项工作也都开展得有声有色,获得了各界好评。
新生入校后,学校专门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交流会、少数民族朋辈教育等活动,马老师全身心投入,帮助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开始,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大学初期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马老师的精心策划下,学校还开展了“学习联谊”活动,开办了“少数民族学习强化班”等,同时还设立了“合肥工业大学少数民族奖学金”以鼓励在学习上努力进步的同学们,给少数民族同学搭建了更多的竞争平台。
由于客观原因,部分少数民族同学基础较差、汉语水平较低,学习上存在更多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马老师积极争取学校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关注,从少数民族同学入校开始就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并鼓励他们勤奋学习,调动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学习困难的积极性。
“每逢各种重要的考试结束,马老师都要从各个学院收集少数民族同学的成绩单,发现哪位同学成绩有下滑,就马上联系,询问情况,耐心指导。”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阿曼古丽同学说,马老师对他们学习上的关心非常细致,很多时候都是采取“点对点”的方式。
马老师也特别注意少数民族同学就业能力的提高,并抓住提高汉语水平这个关键,鼓励并组织了新疆籍少数民族同学到南京大学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并在考试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使少数民族同学的就业面更广了。他还组织推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到就业指导中心做学生助理,参与学校的就业指导等日常工作。在这些同学的宣传和带动下,学校少数民族同学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促进,也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马木提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同学在学习上与汉族同学的距离逐步缩小,部分少数民族同学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获得了奖学金,有的还被评为优秀学生。2010届34名新疆毕业生中,3人考取了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牌高校研究生,1人出国,2人参加西部志愿者计划,相当一部分同学在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就业。
以身作则,把爱全部奉献给少数民族学生
在少数民族学生中,马木提老师的“抠门”是出了名的。“去马老师宿舍时,我们简直不敢相信马老师的住所会如此简陋。”土木学院给排水专业的德史同学介绍说。午餐和晚餐马老师经常就着白开水吃一个馕饼解决,宿舍里电视机就扔在地上,马老师从来不看,闲暇时光,他只听听收音机。
就是这么一个“抠门”的老师,对于学生的慷慨却在同学中传为佳话。学生遇到生活困难了,只要传到马老师的耳朵里,马老师都会尽力支援。“马老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援助,精神层面上更加周到。”德史同学说,“马老师不图回报,对我们的帮助局外人甚至都不知道,而他对我们的帮助,却在同学中树起了口碑。”
2009年,少数民族同学第一次独立参加学校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作为指导教师,马老师手把手地和同学们一起细致地进行前期准备。“那段时间我们每晚都要工作到12点以后,马老师总是陪在我们身边,及时地指正、诱导、建议。”作为主要负责同学的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2007级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刘毓同学印象深刻,“我们总是劝马老师早点回去休息,可是他一次也没有提前离开。有时候我们硬把马老师劝回去,没过多久,他又会笑眯眯地回来,手上还提着给我们买的水果。”在马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这支“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会赴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三下乡实践调研队”表现出色,被评为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践团队。
马老师的辛勤工作,使学校少数民族同学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感觉就像一个真正的大家庭一样,进步也非常明显。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马老师还指导少数民族同学成立了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会,以宣传中华文化、发扬和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为宗旨,服务学校各民族师生。该研究会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思想交流、自我展示等方面起了非常好的作用,并在学校的支持下创办了《家园》杂志 ,组建了社会实践团队,多次成功举办文艺演出,开展了征文比赛、学习交流会等等各类互动,少数民族同学才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也从这里获得了很多知识和经验。
2010年,马老师挂职期结束,可是他舍不得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毅然向新疆自治区教育厅申请继续留下工作。就在当年,他远在新疆的女儿要参加高考,周围的同事都劝他早点回去,考前多陪陪女儿,可是他始终放不下手上的工作,等到忙结束返回新疆的时候,高考已经结束一个多月了。
把爱心、责任全部奉献给少数民族同学的马老师很少能和家人团聚。“不想念自己的家人吗?”面对这个问题,马老师又露出了憨厚的笑容:“这边的孩子更需要我,而且我每天都给女儿、家人打电话,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一起。”
后记:马木提,维吾尔族 ,共产党员,副教授,1966年5月出生于新疆阿克苏,1988年7月毕业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曾在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曾获得自治区级优秀教师,自治区优秀学生管理干部,两次获得石河子市优秀教师,石河子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称号。2008年2月,受新疆自治区教育厅的委派,带着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热爱,马木提来到我校挂职,任学工部部长助理,少数民族学生都亲切地称呼他“马老师”。2010年申请继续挂职至2011年7月。现在,马老师已经结束挂职回到了新疆,但他是我校少数民族学生永远的“马老师”,也是我们永远的“马老师”。
(原文载于2011年9月10日《合肥工大报》5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