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工大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他是个“时髦”的“老学究”

日期:2012-11-16  稿件来源:  

图文

他是个“时髦”的“老学究”

——专访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陈新生

□本报记者 邵洋洋

陈新生,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我校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艺术设计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曾先后出版《建筑设计资料图典》、《室内设计资料图典》、《建筑师图形笔记》、《构思与表现》、《欧洲城市视觉文化》等20余本教材与专著,带领团队开发了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S)。2003年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高访研修,2010年赴德国汉诺威科技大学高访研修。

他很“时髦”

一块约两米长、一米五宽的木板,搭在两张一米见方的小桌子上,罩上一张红白相间的格子粗布,这是陈新生的办公桌。

除了电脑、满满当当的书和绘画工具,桌子上还有一架电子琴。

浅红色的格子桌布、胡兰色的沙发,还有他身上笔挺的衬衫、柔软的羊毛衫、卡其色的西装外套,这一切让陈新生看起来严肃中带着些“时髦”。

在同事、学生的眼里,这位“老”教授确实很时髦,他无论什么时候总是保持着整洁、干净的着装,清爽的笑容。即使一夜的加班让他神色有些疲惫,头发有些凌乱,大家也总能在第二天的办公室里看到一个清爽的陈新生。

除了生活中的“时髦”,陈新生还紧跟时代的步伐。网络语言、网络行为,只要有创意,有艺术特色,他都喜欢。

最近陈新生又喜欢上了《江南style》,研究起了骑马舞。当然,他研究的并不是这首歌曲或舞蹈本身,他只是在钻研其中的流行元素。而且,他还会将其中与艺术设计有关的部分迅速捕捉出来,讲给他的学生听。

若是周末,来了兴致,陈新生偶尔还会用他桌上的电子琴为院里的老师或学生谈上几曲。

听过弹奏的人都说很享受,不仅享受音乐,还有表演的那个人,享受他弹奏的曲子,更享受他弹奏时害羞的样子。大家一起喝喝茶,聊聊艺术。此时,艺术与人之间融合的如此之好。除了电子琴、钢琴,手风琴也是陈新生的最爱。它们彷佛是陈新生绘画之外的第二个生命。

在30多年前,1978年的西子湖畔常有个年轻人,他面对湖上的微风,轻轻奏响怀中的手风琴,有时他陶醉其中,有时他眺望远处,若有所思。

那时的陈新生还是个喜爱文艺的青涩大学生。在那个人文气息匮乏的年代,充满灵气的西子湖对陈新生的文化浸润为他日后的创作播下了艺术的种子。直到今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就像他手中的琴,持续散发出悠扬的旋律,继续浸润着斛兵塘畔的青涩生命。

像他的设计作品一样,在专业领域,陈新生总是走在前沿。

他擅长手绘,在专业领域首屈一指;作为教师,出版过20多部专业著作,在设计专业中拔得头筹;他的著作在众多高校学生人手一本,清华、同济、东南等多家著名大学出版社争相约稿,本本畅销;他还是省内外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他多次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连续3年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及终身特别荣誉奖;他……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他的钢笔画,被很多人评价为生动、灵活、随性,画面具有节奏感,给人很放松的感觉。

“手绘要伴随一个设计师的一生,它是绘画领域的一种工具,在室内设计领域,不仅仅是要把构思画出来让自己理解,更多的是要让别人看到你的画,理解你所表达的内容,认可你的作品。”陈新生思考了很久后说,语速保持一贯的缓慢节奏,这和他的钢笔画给人的感觉很像:让人很放松。

对于手绘,陈新生不仅有扎实的基本功,更时髦地走在了科技前沿,现在的他能用电脑熟练作图。

“传统的手绘表现给人强烈的美感、扎实的基本功,但如果能融入计算机再处理的技巧,提升画面的感染力,作品的整体设计效果会更好。”陈新生说。

因此,陈新生不仅学会了使用计算机,而且已经熟练掌握,并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创作方法。这种创新的方法不仅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还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了自己的学生。

不过他也说:“虽然计算机在提升画面感染力方面作用很大,但是在创作的初始阶段,手绘的作用还是不可取代的。因为手脑之间的互动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所以他不仅要求自己有扎实的基本功,他也同样要求他的学生能够做到。

2009年,陈新生的学生张蓝图的作品《乌镇印象》在“2009中国手绘艺术设计大赛”中获奖,评委看到张图蓝的作品后非常震撼,说:“在校生能以如此扎实的线条基本功,以如此细腻的表现手法,整体的视觉美感,刻画空间环境,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这不仅反映出了学生的天分和刻苦,更反映出了老师对教学基本的理解,以及高超的教学方法。”现在张蓝图的《乌镇印象》已被编入很多教材、案例中,作为教学范例。

除了一画成名的张蓝图,陈新生也教出了许多“时髦”的学生,有的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设计公司,作为设计主创引领当地创意设计;也有在省内外各大高校,担当学科骨干,继续传帮带,做学生灵魂的导师、专业的领航人。

他很“和蔼”

那张陈新生自制的“办公桌”一侧是他的办公椅,另一边则放着一张胡兰色粗布沙发。听说,学生们来找陈新生聊天,通常就坐在这张沙发上。学生们说,沙发很软、很柔,这让他们很有家的感觉。

这张“办公桌”占了办公室近一半的空间,剩下的两面墙上则挂着陈新生和他学生的手绘作品。

“这两幅钢笔画都是我在开会时随手画的。”发现记者在看墙上的画,陈新生笑了,随手递给记者一根香蕉,香蕉的皮已经剥好了。记者受宠若惊,不过随后便知道,这样的“待遇”对于陈新生的学生来说稀松平常。

研三的李梅艳说,“来找陈老师,不管什么事,他总是会耐心地和我聊,运气好的话他办公室里还有水果,我们经常会来这蹭点水果吃。”

陈新生待人的热情就像他的钢笔画,饱满而不艳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不同的想法,我不仅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更要引导他们。”陈新生想了想说。

作为导师,陈新生要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就要了解学生的特长。在学生一进校的交流中,他就要熟悉每个同学的不同特点。他说,“有的同学造型基础功底好,有的同学设计创意多,有的同学文案做的好,还有的同学表达能力强,每个学生都不一样,要根据他们的特长对他们进行指导。”

陈新生也很坦白地说,由于学生较多,有时交流不够深入,师生互动就少些,有些遗憾。

学生到陈新生的办公室,可不只是聊设计。他们有时谈未来发展,有时聊性格缺陷,还有些时候谈一谈终身大事。

陈新生说,他有个学生,长得帅气,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就是一直没有女朋友,学生本人没急着,导师陈新生倒替学生着急起来。

“男孩子到哪都要有男子汉的气度和胸怀,女孩子找你要有安全感和依靠感。那男孩子就要学会照顾别人。”陈新生说,在他看来,学生没有女朋友是因为还不够成熟,他要教自己的学生变成熟点。

更多的时候,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惑,陈新生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学生提出一些意见。

“我不太喜欢干涉别人,学生需要帮助,我就会指导他们。”陈新生说。

研二的杨琴说:“陈老师不会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但是如果有什么事情该做而没有做,我们自己心里就会特别歉疚。”从来不要求学生要做什么,怎么做,该多认真地做,但同学们都很清楚。因为他们已经用眼睛看到了。陈新生虽然说得很少,但是同学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

“很多学生读到本科、研究生阶段,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了,要改变很不容易。不过也不能因此放松,能多影响他们一点就多影响一点吧。”陈新生说。

陈新生和学生的关系,就像他的办公室,像个家,可以把学生包容进去;也像他的钢笔画,总让人很放松。

不仅和学生相处如此,和同事、家人相处,陈新生也是如此。

“他非常理解人,非常容易沟通。”建筑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陈刚告诉记者。

陈刚说,他和陈新生是多年的同事,“他不仅为人踏实、谦虚,而且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高等学校教师的学术态度、责任意识,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学校提倡的治学品质、育人精神。”

陈刚说,陈新生不仅对学生具有包容性和感召力,也带动了院里一批年轻教师的教学热情,为学院营造了非常好的学术氛围。

这一切似乎都源于14年前陈新生对自己的那个承诺。

1 982年,陈新生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安徽省纺织工业科学研究所工作,这一干就是16年。然而在淮南市第15中3年民办教师的经历却让陈新生对教师这份职业一直魂牵梦绕。

一直到1998年,在他大学毕业后的第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新生来到合肥工业大学担任老师,圆了自己的教师梦,开始了他一边钻研专业、一边教书育人的新生活。

据说,来学校报到那晚,因为兴奋,他一夜没睡。

来学校报到的第一天,陈新生走在学校的中轴线上,道路两旁两排笔直的法国梧桐,篮球场上生龙活虎的年轻人,这些都让他兴奋,他沉醉于合工大的气息中。“那时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畅快,感觉自己找到了归属。”陈新生说。

“当时我不知道怎么做一名大学老师,不过我想要培养出最一流的学生。”陈新生说,这也许是这位与世无争的老教师说过的最强势的话。十多年以后的今天,他不仅践行了自己的梦想,也为学校、为学院,赢得了很多荣誉。

他也有浓浓的“学究气”

为了放更多的书,办公室的桌子和椅子之间早已没有了多余的空间。每次,陈新生都得把自己“塞”进椅子里,坐下后,他就和桌子、椅子成了一体。

坐在“办公桌”旁,他会一点点慢慢敲击键盘上的按键,慢条斯理地打字或者借助计算机作图,似乎每一按键都要认真对待,不能出丝毫差错。

出版新书,他坚持自己亲自排版,他会一字一句斟酌,一张张调试图片并且征求很多人的意见。

与他聊天,他有时沉思,有时嘴角微微上扬,小心翼翼地微笑,他会经常问别人:“你看这样可以吗?”

他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是个没有长发的艺术家。

他做事一定要做到自己满意为止,否则一改再改决不放弃。

这一切,让他看起来真的有点像个“老学究”,但是却不呆板,甚至“学究”的有些俏皮、有些可爱。

2010年7月到11月,这是陈新生第二次到欧洲访学。在这3个月里,他去了欧洲的100多个城市,拍了一万多张照片,后来他的这些经历和对欧洲建筑景观的理解,都融进了《欧洲城市——设计无处不在》系列丛书里。

“书的样本我刚看到,看了样书后我有些不满意,排版太满了。”陈新生说,流露出他对自己一贯的严谨。

陈新生说:“当时总想让读者看到尽量多的照片,照片多了,书的留白不够,看起来感觉不是特别放松,有点遗憾。”

在他看来,书不仅仅要给读者充足的信息量,更要给读者放松的感受。对他来说,很多事都是这样,需要一丝不苟。

从出版第一本书开始,陈新生就习惯了自己排版。虽然累点,却可以减少很多沟通障碍。

“编辑都很忙,这样我自己省事,别人也省事。”陈新生说。就这样,《欧洲城市——设计无处不在》系列丛书,从2010年11月到2012年,他整整排了一年多。

“你知道陈老师会认真到什么程度吗?我们平时上课,他每次都把幻灯片的色彩调到大家看着舒服才行,角度高一点低一点都是不可以的。”研三的李艳梅说,“每次搞讲座,陈老师都要自己打扫卫生,摆放物品。”

在陈新生看来,亲力亲为和严谨一样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状态。

“什么事情我都比较喜欢亲自搞,在家也是,装灯泡、修水管、修理微波炉,反正什么都干。”陈新生笑着说。

那在专业中,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现在的成绩呢?陈新生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他惯有的淡淡的微笑,靠在椅背上思考了一会,他说:“就是不停的画吧。”并且强调自己做的其实并没有记者说的那么好,只能说还可以。

不停的画,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承载了陈新生30多年来不懈的坚持。

从上大学开始,他对自己绘画的要求就从未间断过。很多时候,陈新生每天要坚持画8个小时。即使平时白天有课,晚上回家,他还会继续画,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对自己的要求:自己不满意,决不罢休。

正是这种坚持、这种自律,让他的画作不仅具有相当高的个人识别度,在很多教材、教学案例中作为范例使用,也使他成为各大高校争相邀请讲学的对象。

每学期,很多高校都以校领导、院长的名义邀请陈新生去讲学。所到之处总是座无虚席,甚至席地而坐、占据走廊听他的讲座,这已成了学生享受他的学术盛宴惯有的方式。

“这不仅是对陈新生的认可,更是对我们学院、对学校的认可。”陈刚说。

有人说陈新生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识别度,更重要的是作品中呈现出的那种放松的感觉。

“观众看你的作品放松,其实作者的创作过程未必真的放松,轻松是作品呈现出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好的状态,这需要作者付出很大的努力。就好像舞台上的表演,演员很放松,大家就看的比较放松。可是,放松需要大量的积淀。”陈新生认真地说。

陈新生说,他只要一天不作画就感觉失去了什么。虽然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精力不如以前,但他仍旧在坚持。

就是这样的坚持,使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摸索出创新的东西,教给学生无尽的财富,他自己更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得到了自我的升华。

陈新生就是这样一个“时髦”的“老学究”,他用不断探索的精神追求时尚,带动学生,引领教师,他不仅使学生受益、使学科受益,也使学校影响力不断扩大,他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一所高水平大学学科带头人应有的行为、应有的心态和心境。

(原文摘自2012年09月20日《合肥工大报》第611期第2版)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