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工大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王静峰:胆大、心细、敢为先的“黄山青年学者”

日期:2012-12-01  稿件来源:  

图文

——专访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副教授王静峰

□本报见习记者 邵洋洋

王静峰,安徽合肥人,1976年生,1995年至2002年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就读于同济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7年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至今任职于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钢结构与组合结构研究所所长等职。目前兼任的社会职务包括:国际钢-混泥土组合协会(ASSC)等11个协会、专家组成员,并兼任《Engineering Structures》等16本国内外期刊审稿人。2012年5月,王静峰入选合肥工业大学首批校内“黄山青年学者”。

“只有把研究做在工程中,才能真正实现研究的价值”

经开区铁路特大桥,是沪汉蓉快速铁路引入合肥铁路枢纽南环线工程的重点控制工程,全桥建成后,长461米,主跨跨度在同类型桥梁中目前居全国首位,钢桥施工过程中,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带拱顶推、拱脚合龙’施工新技术,王静峰领导的科研团队在辅助工程设计、滑移顶推系统、柔性拱支撑系统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中铁四局集团钢结构有限公司找到我,简单向我介绍了建桥的情况。当我了解到,合肥铁路枢纽南环线工程要横跨高速,需要建桥,既不能影响高速的畅通,也不能在建桥的过程中有安全隐患,所以桥的拼接完成后,要整体顶推滑移过去,技术难度非常大,很多单位望而生畏,经过反复的思考,虽然有挑战,但感觉我们学校有能力承接这个项目,而且做成后,肯定会对提升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全国及安徽省土木建筑领域的影响力有很大作用,就决定接下来,当时压力也很大。”王静峰说。

对于没有大型桥梁设计和施工经验的王静峰来说,承接项目是个设计的过程,更是个学习的过程。觉得自己对于桥梁结构研究不深入,王静峰就买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带着研究生一起学;桥梁设计难度大,安全系数要提高,他就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时间进行分析、设计。“我们实验室现在有个书柜,里面所有的书都是当时为了设计两座钢桥时买的,我们几个学生有两个月吃住都在王老师的办公室,”王静峰的研究生邢文彬笑着说,“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当时还经常跑施工工地,甚至住在那里,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感觉都有了很大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后,王静峰向项目部提供了200多张辅助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方案,经过多次专家评审会通过,同时与中铁四局集团联合申报了两项国家专利。

“我觉得做研究不能仅仅把眼光局限在实验室的研究中,而要工程和科研并进,只有把研究做在工程中,才能真正实现研究的价值。”王静峰说。

“他有耐心,胆大、心细、大胆实践”

在王静峰的世界中,科研、工程和专利从来都是一体的,需要知识的融汇贯通。“我觉得把不同的方向,甚至是不同的学科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做好研究。” 王静峰说。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性格使得王静峰能够协调好潜心钻研与大胆实践的关系呢?

“王老师是个特别能沉得住的老师,他经常教育我们要沉下心来做研究;他在做项目时却非常大胆,他接的很多项目都是研究难度大,别人不敢做的。”邢文彬笑着说,“王老师思维也非常活跃,经常会忽然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和我们一起讨论。”

说王静峰能沉得住,是因为不管做什么研究,他总是能细心、耐心直到做好为止,否则绝不松懈。

“王静峰是个非常有耐心的年轻人,他不浮躁,能耐得住性子钻进去。”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江擒虎告诉记者,“同时他在做研究时也很有自己的想法。”

或许就是王静峰这种细心钻研、爱思考的品质,使王静峰在2007年至2011年工作的5年间,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EI收录论文23篇,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5项。

大胆实践的王静峰,热衷接受挑战,积极地承接国家及地区的重点、重大项目。

“研究不能说只是做研究,最终要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而作为年轻人,更应该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课题。” 王静峰说。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王静峰接下了经开区、南淝河铁路特大桥的科研,并实现了“带拱顶推、拱脚合龙”技术;承接了池州市体育馆的科研,它是我国第一个采用花瓣型梁与曲面网架相结合的大跨度异型钢结构;完成了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登录大厅的施工监测,并因此获得2011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这一系列成果,都在实践着王静峰的信念:“要敢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要做出有自己特色的研究”。

当记者问到,很多项目挑战很大,如何克服时,王静峰笑着说:“你感觉我很大胆?其实我在大胆选择前,是经过认真分析的,只要项目有成功的可能,即使存在难题,我也会选择尝试。”

因为爱思考,王静峰的项目中总是有些创新,他也因此感受到了创新的魅力。申请到的国家专利,就是对他奇思妙想的最大奖励。

从做博士后课题期间偶然申请到第一个专利至今,王静峰以第一完成人已获批国家发明专利4项专利。

“他勤奋、活跃,而且学术视野开阔,敢为人先”

“Hello ‘quiet mountain’”(双关意:静峰/静静的山峰),这是王静峰在美国访学时朋友对他的称呼。据说,这一称呼是他在美访学期间,朋友们都觉得王静峰在做研究的时候,就像一座静静的山峰。

“在我看来,王静峰比较勤奋、活跃,而且学术视野开阔。首先是他勤奋不懈怠而且非常沉稳,能够潜心做研究;其次是他积极进取的精神,不仅思维很活跃而且对待研究很执着;最后是他在求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知识面比较宽,学术视野较开阔。”江擒虎告诉记者。

江擒虎表示,为了更好地支持年轻教师的发展,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采取很多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年轻教师的成长。学院积极为年轻教师搭建团队,现在学院下设19个研究所,成员多为年轻教师;学院还针对不同教师的个性特点、学科背景,对教师进行个性化培养;为年轻教师提供各种个人发展的平台和空间,王静峰能够在2008年、2011年两次出国访学,都是在学院的积极鼓励支持下,才得以成行的。此外,2011年,学院还进行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支持选拔年轻教师从事管理工作,王静峰也在这次改革中被选拔为院长助理,协助院长处理学院的行政工作。

“只有年轻教师得到了锻炼,有了发展,学院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江擒虎笑着说。“将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粗中有细、胆大、敢为人先的王静峰一直在实践着这句话。

他一路走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沉稳、执着、脚踏实地、继续向前,我们期待,他的未来将更加精彩!

(原文摘自2012年06月20日《合肥工大报》第603期)

编辑:李宗飞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