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至26日,管理学院“民族团结我践行,同心共筑中国梦”团队,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兵团精神不仅是兵团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也是兵团人与地方各民族群众友好相处、团结一致的力量源泉。实践团队第一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这里承载着新中国屯垦戍边的革命历史,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兵团精神的重要窗口。曾经的石河子,戈壁荒滩,人烟稀少,是一代又一代兵团军垦人的持续奋斗,谱写了沙漠变绿洲、戈壁建新城的壮美诗篇。一张张旧照片,一件件军大衣,让队员从中感受到兵团人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精神。

在军垦博物馆,团队寻访了在疆的结亲干部、援疆干部及退休党员。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老党员陈建设说: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民族人民心连心。我们各族人民也要像天山雪松一样根连着根,心连着心,共同建设大美新疆。”

书写结亲音符,共谱团结乐章。结亲干部杨文杨与两个回族家庭结了亲戚,他说:“民族团结是每个人的责任,维护和谐的社会氛围是各族人民的责任。如果人人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必能推进新疆的繁荣发展。”

新疆行,援疆情。援疆干部杨丽丽说:“有一种梦想叫做新疆。有一群人,肩负党和国家使命,舍小家顾大家,从五湖四海汇聚到祖国西部,把边疆视为家乡,在天山南北倾情倾力倾智,书写着一曲曲动人的援疆赞歌。”

团队第二站来到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国际大巴扎。热闹的广场上,悠扬的异域乐调响起,队员与来自外地的旅客共舞,和着欢乐的节拍,优美地舒展着身姿。不到新疆,不知西域之美!在这里,有让人目不暇接的民族特色美食、民族乐器、民族工艺品等,队员深切感受到新疆特色文化风情,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队员表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正在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团队来到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团结大家庭,开展团结教育课堂,与国学班的孩子们共学习、同快乐、互分享。队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生动形象的图片为孩子们讲解了悠久历史的中国结、唐代的叉手礼、藏族的哈达,傣族的泼水节,徽州历史名人詹天佑……此次民族团结教育课堂的开展,增强了孩子们心中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将“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于各族青少年的心灵深处。



最后,团队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在了解新疆发展史、民族文化发展史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团结催生希望,奋斗铸就辉煌。团队成员将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画好同心圆,共谱幸福篇,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向海群/文 向海群/图 牛姗姗/审核)
责任编辑:卫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