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寻沂蒙红魂,承非遗匠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山东省临沂市开展实践活动,探寻当地沂蒙精神与非遗技艺为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注入的新动能。
活动伊始,实践团队怀着崇敬之情走进沂蒙革命纪念馆。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与详实史料,生动展现了革命先烈为国家和人民英勇献身的伟大事迹。团队成员认真聆听讲解,被先烈们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深深触动。通过本次参观学习,大家不仅深刻感悟到红色文化的深厚内涵,更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

石膏焕彩,共富水湖。实践团队在费县上冶镇水湖村,将目光聚焦于当地特色石膏产业。团队成员与村民密切协作,体验石膏制品的制作过程,并开展彩蛋绘制活动。随后,团队实地走访水湖村,与当地村民深入交流,了解到水湖金蛋产业的发展战略模式,其在产业协会指导和合作社引领下,通过媒体宣传与电商平台,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了全体村民共同致富。

手绣雅韵,探艺寻踪。团队聚焦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费县手绣,拜访了费县手绣项目传承人卞成飞老师,深入探寻这项技艺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传承发展现状。在交流中团队得知,卞成飞老师所在的公司已开设扶贫工厂和多个实训基地,带动了当地500多名村民就业增收,让这项非遗技艺在助力民生发展中焕发新活力。

柳编非遗,红魂匠心。团队成员抵达临沭县,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沭柳编的致富密码。从民间小作坊到地方支柱产业,从临沭县到世界舞台,临沭柳编的发展轨迹里,始终镌刻着沂蒙精神的印记。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进邦大师的工作室中,团队成员学习了柳编制作的全过程,并亲手体验了柳编小葫芦的制作,在一折一绕中感受非遗技艺与红色精神的交融。

柳艺兴农,研学共进。团队深入实地调研,首站来到欧拉农场,其作为深耕柳编产业36年的老牌企业,不仅自建1000余亩柳条种植基地,更带动2000余农户实现增收。随后,团队一行来到鲁美达企业,这家专注于柳编出口外贸的企业,在柳编创新与市场拓展领域成果显著。实践团队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其先进经验,并围绕 “如何将经验引入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经济增长”展开探讨。
团队成员通过此次沉浸式实践,不仅深刻体悟了沂蒙精神的红色基因,更探索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展望未来,实践团队将持续深入乡村一线,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陈雨阳 宋佳莹/文 李博乐 宋佳莹 王一涵/图 张海林/审核)
责任编辑: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