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智传非遗,科助文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满怀热忱奔赴肥西县高店镇中心学校,开展为期两周的支教实践。团队以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以非遗赋能文化传承,通过课堂教学、艺术体验与科技创新,将艺术之美、科学之趣和文化之魂一同带进乡村课堂,为孩子们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成长之旅。

支教期间,团队将课堂内容精心编排,力求做到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在科学课程里,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完成了水净化实验,用砂石、活性炭等简单材料层层过滤,看着原本浑浊的水逐渐变得清澈透亮,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纷纷举手提问,渴望进一步探究背后的原理。在环保教育课堂,团队成员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塑料分类回收与微塑料危害讲座,通过图片、案例和互动问答,让孩子们懂得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明白了“看不见的微塑料”正在悄然影响环境与健康,从而在心中播下了绿色环保的种子。除此之外,课堂还开展了“古诗词大挑战”活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教室里响起琅琅书声,他们在游戏中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也锻炼了自信表达的能力。英语单词学习与语数英作业辅导同样受到欢迎,团队成员们耐心地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建立起学好基础课程的信心。在美育环节,孩子们用五谷杂粮拼贴出一幅幅生动的画作,用剪刀和彩纸创作精美的剪纸艺术,在扇面上肆意挥洒色彩绘出心中最美的图案。课堂上的一张张笑脸、一次次掌声,见证了孩子们从拘谨到勇敢、从沉默到表达的蜕变,这份成长正是支教带来的最大收获。

与此同时,团队还把非遗文化引入课堂,为孩子们打开另一扇通向传统技艺的大门。团队成员走进蛋雕工坊,向非遗传承人虚心求教,亲手体验在薄如蝉翼的蛋壳上刻画花鸟虫鱼,并将过程完整拍摄成视频带回课堂。课堂上,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观看,尽管没有亲手雕刻,但仍被那份专注与匠心深深震撼,感受到“微雕世界”的独特魅力。在三河羽扇体验课程中,孩子们手持羽毛与画笔,尽情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一把把色彩斑斓、独一无二的羽扇在他们的指尖绽放,承载了童心与梦想。而在皮影戏课堂上,团队成员们以《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为题,引导孩子们从制作皮影人物开始,一步步学会操纵,再到最终排练演出。当幕布升起,灯光点亮,黑白分明的剪影随着木棍翻飞而舞动,孩子们稚嫩的声音与经典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教室瞬间成为一座小剧场。孩子们既是演员,也是观众,更是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他们在欢声笑语中体会到古老技艺的神奇魅力,也让这份文化记忆在童趣中得以延续。

为期两周的支教之旅,团队不仅记录下课堂上的笑颜与作品的绽放,更用心血与汗水书写了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当乡村课堂有了青春注能,当传统非遗遇见现代创造,教育与文化的力量便交织出无限的可能。那一把把在孩子手中展开的羽扇,那一段段由蛋壳雕刻出的故事,正是最生动的注脚——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青春与非遗共同编织着一幅更加辽阔的未来画卷。
(陆贝尔 胡乐晨/文 刘若涵/图 张海林/审核)
责任编辑: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