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8日,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开展“秸秆变肉”实践调研活动,深入了解亳州市利辛县的肉牛养殖全产业链,亲身见证农业废弃物转化为乡村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全过程。
初识利辛:位置优越,资源丰富
7月4日,团队成员前往利辛县人民政府,了解利辛县“秸秆变肉”工程相关背景与建设成果。
“利辛是长三角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核心节点。三小时经济圈内覆盖南京、合肥、郑州、武汉等城市,200公里范围内覆盖消费人群1.2亿。把肉牛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重要抓手,做好牛肉的文章十分重要。”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利辛县地处黄淮平原南部,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每年有超200万吨的秸秆资源量,2023年以来,利辛县积极推进“秸秆变肉”工程,推动秸秆变优质饲料,饲料养出优质肉牛,肉牛变身美味佳肴。截至目前,利辛县全县规模肉牛养殖场365家,肉牛饲养量12.5万头,肉牛饲养量位居全省前列。
图为团队成员与合肥工业大学赴利辛县挂职副县长张文成合影
走进孙庙:秸秆揉丝,绿色循环
7月5日,团队成员走进孙庙乡,参观当地秸秆场与肉牛养殖场,了解秸秆变饲料的具体过程。
“过去,秸秆的处理方式主要是焚烧,既污染空气又影响群众生活。”利辛县孙庙乡农林水综合服务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周鹏说。在周鹏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来到秸秆场,参观秸秆从农业废弃物到肉牛饲料的加工过程,了解秸秆综合利用的环保意义。“有的地方还需要人上下跑着去操作监督,很累,而在利辛,只需要开着机器就可以了。”秸秆场负责人侯彪笑着说,利辛政府对秸秆揉丝工厂建设、机器购买维修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和补贴,极大地促进了秸秆的回收利用,是利辛县“秸秆变肉”工程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离开秸秆场,团队成员在不远处李亚峰的养牛场见证了秸秆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高效利用。
图为相关负责人为团队成员介绍秸秆饲料情况
拜访西潘楼:牛油加工,变废为宝
7月6日,团队成员拜访西潘楼镇,走访当地的炼油厂与牛粪处理厂,了解当地“一头牛”产业链条的部分环节。
走进位于郭楼村的利辛县永强精炼油脂厂,一箱箱打包好的火锅油码成堆,整齐地摆放在一起。企业负责人郭凤强告诉团队成员,这些火锅油来自牛板油,也就是牛的脂肪,过去人们不爱吃,现在经过加工,变成火锅底料,成为餐桌上的美食。在郭凤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炼油厂的各个车间,了解了炼油的操作流程。
随后,团队成员前往当地粪污处理发酵棚,了解牛粪等畜禽粪便转化为营养丰富有机肥的全过程。
图为企业负责人郭凤强为团队成员介绍炼油操作流程
深入企业:秸秆揉丝绽新芒,牛肉产业绘宏图
7月7日—8日,团队成员深入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安徽徽牛云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徽扬食品有限公司,探索企业在“秸秆变肉”工程中做出的贡献。
团队成员在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了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物饲料制作间、肉牛养殖基地等场所,了解了草料加工、肉牛养殖、有机肥转化等流程。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已形成了“种、养、加、销、消、服”一体化的现代肉牛全产业链。
随后,团队成员参观了“徽云牛”大数据中心。据平台工作人员冯女士介绍,“徽牛云”大数据平台可实时监控牛棚牛只数量、饲料营养配方、牛只健康状况和牛只运动情况等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处理,形成了养牛管理的智能化决策模型,极大地提高了养牛效率和科学性,为利辛县“秸秆变肉”工程做出巨大贡献。
最后,团队成员参观了安徽徽扬食品有限公司“刘六盒”直播间。据介绍,刘六盒牛肉制作技艺是利辛县代表性非遗名录项目,具有很高的美食文化价值和美食技艺研究价值。安徽徽扬食品有限公司选用利辛县当地肉牛,经过独特的加工工艺,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将牛肉产品销售至世界各地,为牛肉的加工与销售提供新思路。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徽云牛”大数据中心
经过此次深入的实地调研与专业交流,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秸秆变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从书本走向田野,从理论走向实践,见证了利辛县“秸秆变肉”的绿色奇迹,感受了现代肉牛全产业链的勃勃生机。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
(陈海杰 曹宏远/文 鲁春发/图 李艳/审核)
责任编辑:刘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