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经过近2个小时的颠簸,合肥工业大学“一带一路”文化调研团走进了这个在地图上小到只有一个标记的地方——宁波市江北区太阳殿26号,拜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金彩漆”艺人李光昭先生。近80岁高龄的李光昭老师已经和泥金彩漆打了50多年的交道,是宁波为数不多的泥金彩漆传承人。

多年醉心古工艺,矢志传承情不移
作为解放后泥金彩漆的第一批传承人,李光昭大半生在与泥金彩漆打交道,一路走来见证了这一传统工艺的跌宕起伏,但始终不变得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坚持。
老先生带领调研团一行参观了自己的部分作品,其中包括老先生母亲年轻时用过的收纳盒、大型家具、小摆件,还有一幅正在制作的某大学定制的孔子像。这些作品承载的是匠人对生活的思考,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理解,每一件都反映出其思想与情感。

现代工业冲击大,工艺复杂难传承
谈及泥金彩漆的发展现状,老先生显得有些失落:“以前泥金彩漆是用于衣柜、化妆盒、板凳等居民生活常用的物件上的,现在许多生活用具是塑料等合成材料加工而成的,更为经济、便捷,问津泥金彩漆的人也就越来越少。到现在,因为实用价值的不断降低,泥金彩漆已经逐渐由常用品变为收藏品。”
此外,传统工艺对原料加工要求高,纯手工制作难度大,对手艺人素质要求高等严苛标准使得泥金彩漆日渐式微,出于经济效益以及学习难度方面的考虑,有心继承之人屈指可数。
积极探索新方向,泥金彩漆焕新生
采访中我们从老先生口中了解到,他现在也在尝试泥金彩漆工艺的创新探索,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在了解到越窑青瓷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李光昭突发奇想,尝试在青瓷上进行贴金,大大缩短了工艺周期、节约了制作成本。“目前来看,这样两种‘非遗’的结合是有前景的,成本与加工难度的降低、作品艺术性的提升都成了拓展市场、吸引眼球的‘资本’,也为泥金彩漆这一“非遗”工艺的发扬光大提供了更多机会。”李光昭指着陈列室里的一个泥金彩漆越窑青瓷盘说:“这个青瓷盘,盘底金黄,奢华的凤凰牡丹图案和越窑青瓷的素雅相得益彰,显得高档而大气。”

非遗文化进校园,文化传承候佳音
“泥金彩漆工艺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来学习,特别是需要年轻一代的了解、认可和继承。”所以李光昭也经常到杭州、宁波等地的学校开展泥金彩漆工艺的专题讲座和教学。“泥金彩漆的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非常的丰富,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靠我一个人去学校介绍泥金彩漆,力量太小了,宣传的效果还是不够啊!”李光昭说,学校和科研机构对于泥金彩漆的传承研究目前主要在学术领域比较活跃,对于推动传统的工艺、文化的传播还没有更多的涉及,希望政府、社会、学校能够多关注泥金彩漆,让泥金彩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走出李光昭先生的工作室,漫步在古香古色的巷子里,我们发现类似于“泥金彩漆“这样的工作室不止一处,方圆几里的地方承载了太多民族的技艺与骄傲,它们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否是“非遗”、不管科技发展有多么迅速,它们都不应该被忘记,幸运还有如此多的人在不问名利中选择了默默的传承与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