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媒体工大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媒体工大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安徽日报客户端】研学与传承一俱 宣纸与书画齐兴

日期:2022-08-10  稿件来源:宣城校区管委会  

图文

日前,合肥工业大学物流管理系宣纸工艺非遗文化传承调研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位于泾县榔桥镇的中国宣纸文化园进行实地调研。团队成员严格按照事先规划好的活动安排,合理分工,满怀热情,顺利完成了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参观宣纸博物馆 领略宣纸所承载的历史与艺术

团队成员首先步入博物馆一楼,在专业讲解员的指引下详细了解了宣纸的总体发展历程。一楼展览区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宣纸总概。宣纸覆盖的墙面上,历史如同展开的书卷般徐徐映入眼帘。诗仙李白“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的潇洒走笔、郭沫若先生的题字以及张艺谋导演的致谢函都让人感受到宣纸是矗立皖南的一座文化丰碑。第二个部分是宣纸制作工艺流程。宣纸的制作技艺从古至今都遵循着严格的范式,一百零八道工序的列席,三年寒暑的沉淀,才能成就一张成熟的宣纸。第三个部分是宣纸的近现代发展史及其荣誉史。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历经宣纸联营、公私合营和全民所有制的演变,最终在宣纸市场中站稳脚跟。加之集团注重技艺改进和产品创新,其早已获得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系列荣誉。二楼则为宣纸陈列室,清代皇帝御用的十色龙纹笺、透花龙纹纸显露出宣纸的华美矜贵;依次排列的建国纪念宣、北京奥运会宣和香港回归纪念宣,则说明泾县宣纸从未缺席国家重要节点的贺礼。馆内存有国画大师李可染的作品,其曾向宣纸师傅脱帽三鞠躬以感谢造纸师傅。

副馆长亲切交谈 感悟宣纸独特性和高度鉴赏性

团队有幸邀请到中国宣纸文化园副馆长张丽女士解答有关问题。首先了解到在“研学游”的热潮之下,宣纸文化园每年接待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这也有利于青少年群体认识宣纸,进而培养青少年群体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其次,宣纸文化园的一大特色为“工业旅游”。以产线为例,文化园区和厂区采取相同的工艺流程,文化园区的产线既能供游客观赏体验,又能保证正常生产,是“工业旅游”蓝图下较为创造性的一环。最后,张丽女士解答了团队最关心的问题——为什么不选择器械设备代替大量人力投入,加速宣纸生产过程?“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也做过类似的尝试,比如用现代化的喷浆工艺替代传统造纸中的捞纸环节,但是成品的质感和纯手工制作的宣纸完全无法相比,这也是这么多年我们坚持传统生产方法的原因。宣纸有别于一般的‘书画纸’,因而价格较为昂贵。”

实地访大国工匠 挖掘宣纸制作的大国工匠精神

团队在得到园区领导和周东红师傅的应允后,进入捞纸车间采访周师傅。捞纸是宣纸制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捞纸师傅的手上功夫直接决定了宣纸的完成度。周师傅在八十年代用三年的时间出师,期间伴随着国家对非遗传统技法的逐渐重视,周师傅作为行业代表,曾到全国各地进行演讲,扎扎实实为宣纸工艺的传承出了一份力。当团队问及学徒是否需要掌握全部的生产流程,周师傅回答:“不需要。比如我是捞纸师傅,我就不懂晒纸。你是什么工序的学徒,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这就是“择一事,忠一生”的大国工匠精神。当前宣纸厂区中的工人大多是周师傅的同龄人,工人数量相比从前已减少约50%,招收的学徒数量同样迅速减少。造成目前这种“窘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年轻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年轻人宁可外出务工,也不愿意留在家乡学一门手艺;另一方面确实是宣纸制作的工序颇为辛苦。拿捞纸为例,手掌常年浸泡在纸浆中,一天工作可达8小时以上,到天气寒冷的冬天,师傅们甚至需要破冰捞纸。所以,利用现代技术改良工作环境,也是值得行业思考的地方。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完成,锻炼了团队成员的策划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达到了预期效果。宣纸承载着中国人的人文情怀,鼓励着人们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认同。以宣纸为代表的非遗传统工艺并非只是静止在博物馆的橱窗里,而是活跃在工匠们的手里,更应该萦绕在中国人的心里。

原载于安徽日报客户端2022年7月21日

原文链接: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858/632445.html?isShare=true

责任编辑:夏瑞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