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朱华炳: 将工程训练纳入本科必修课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31日高等教育周刊)
播音员常把“铣工”读成“先工”,行政干部常说出有悖于技术常识的外行话,做设备贸易的人不知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有何差别,不明白差不多的产品为什么价格却差一个数量级,这些都是工程素养缺失的严重后果。如何杜绝这些现象发生,通过全面开设工程训练课程可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工程训练课程与早期针对机械专业开设的金工实习有本质提高。工程训练是在金工实习基础上的全面创新,赋予了丰富的教学内涵,创造准工业化生产环境,通过示范、示教、设计、实训、实验和综合创新制作,使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系列的工程训练项目,直接获得对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接受生产工艺技术组织管理能力的基本训练。
高校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必修课、专业课程选修课。必修课由教学计划强制实施,选修课由学院或学生自行选择,往往由于时间不够而无奈舍弃。目前多数高校的工程训练教学基地已成为校内最大的实践教学平台,工程训练课程只在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学生中开设,课程性质为选修课,时间被压缩且无开课保障,未将工程训练课程纳入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优质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使不少专业的学生失去提升工程素养、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为此,建议将工程训练课程像政治课和体育课那样确定为通识必修课,覆盖到本科所有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就像工科生要加强人文素养一样,文科生也要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如何实施这一设想?可从课程模块化、分层次教学、强化硬件平台建设着手。
从课程模块分类来说,工程训练课程通常是通过训练项目模块来达到教学目的。为满足不同专业的培训要求,适应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将该课程分成若干模块灵活组合,形成学时数不同的ABCD四类,A类主要对应机械类学生、B类主要对应近机械类学生、C类主要对应非机械类理工科学生、D类主要对应人文社科学生。
从教学内容选择来说,遵循教学认知规律,将课程教学内容分成四个层次。一是工程认知层次:工程认知参观、基本实训项目体验,注重趣味性、系统性,使学生认识了解工业系统、掌握基本工程常识。主要针对D类的人文社科学生。二是基础实践知识培养层次:开设通识基础实训项目,掌握基本实训的方法与技能,使学生具备认识工业系统、参与实训实验的能力。主要针对ABC类学生。三是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层次:在掌握基本工程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以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给定的工程项目,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主要针AB类学生。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层次:以项目形式进行组织和管理,学生组成若干团队,自拟题目、自行设计方案、自主完成制作过程。主要针A类学生和部分其他类感兴趣的学生。
从硬件平台建设来说,应以工程训练中心为依托建立课程实施平台。在“大工程”意识的指导下,构建以认识工业系统和了解工程常识为主要目标的工程认知教学平台,配置冷热加工平衡的机械制造基础平台、现代制造技术平台、电工电子训练平台和综合创新活动平台,进一步可考虑设立土木水利类训练平台,给予学生充分的训练活动空间。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1-10/31/node_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