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大:真刀真枪炼就一流工程实践能力
人民网合肥3月18日电(记者 刘颖 通讯员 周慧)4个小时就可以充满电,满电状态下能跑25公里,最高时速可达136公里……作为纯电动方程式赛车,合肥工业大学“云电”车队,在2013年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取得了电动车组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这是合肥工大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果之一。
据了解, 多年来,合工大顺应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需要,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按照“精减学时、整合资源、突出实践、构建平台、完善标准、交叉教学”总体要求,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已经成为该校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在科研项目里得真知
食品安全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而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需要专业的检测仪器,检测成本昂贵,耗时长。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研究生梅占龙,在导师的指导下研发出的增敏型试纸条,既能检测食品中的安全危害因子又能检测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只要将我们研制的试纸条浸入生猪尿液,十分钟内,试纸条的显示结果就能告诉你猪饲料中有没有含有瘦肉精。”梅占龙介绍说。这种检测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对双酚A、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的检测,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成本很低,不需要专业人士操作,完全可以在普通家庭中推广使用。2013年8月,梅占龙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最高荣誉——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在合肥工大,像梅占龙一样进入导师课题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已经成为绝大多数研究生的必修课。学校在优化课程体系,着重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引导、鼓励在校生参与实际科研,切实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该校本科生科研和创新实验的参与率超过50%。
在产研一线上练本领
2014年的元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马贤峰过得特别充实,在石济客运专线济南黄河公铁两用桥工程现场,马贤峰和他的同学们和项目组的正式员工一样,投身于大桥建设。
“修建主桥,总计需要高强螺栓总共778552套,总重954886kg。”这是马贤峰20多天企业实地学习的成果。为了这个成果,他在近700张图纸里泡了20多天。与前几次相比,马贤峰最大的感受就是变内行了。“过去一进入施工现场,总是忙着为气势宏大的施工现场和各种特种机械振奋激动,而现在,我们就直接扎进了图纸里,更关注的是如何设计,如何施工。”
如何让学生从看热闹的外行,成长为懂门道的内行,得到企业产业界的真正认可,是合肥工业大学多年来在人才培养上坚持的目标。作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院校,该校深化“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的广泛合作,建设了一大批实习基地,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培养人才关系。
目前,该校已获批3个校企合作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成210个校外实习基地,一大批在校生活跃在企业行业研发生产一线。
在创新创业中长才干
下雨天想关窗户,只需要轻松动手按个键;张嘴“使唤”,它就能带你随处散步并躲过障碍物;简单触摸手机屏,座椅可立刻变成一张床……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总决赛上,合工大7名研究生合作完成的这款“卧居智能轮椅”,作为唯一一支由在校生组成的队伍,在由高新技术企业组成的竞赛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团队组第一名、大赛一等奖,成功闯入全国大赛。
敢于和高新技术企业PK,这支队伍靠的并不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在导师的帮助下,秦海春和其他队友从大二开始就不断对智能轮椅进行改进,历时5年。
秦海春介绍说,这种新型多功能轮椅,正是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行走障碍而发明的。
目前,这支学生团队已经注册公司,致力于卧居智能轮椅的进一步开发和产业化。
据悉,合工大于2010年成立创新学院,并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创业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每年,该校近千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项目,年参与人数达6000人。2010年以来,在大学生学科竞赛省级以上获奖1973项,其中国家级1446项。
原载于人民网安徽频道2014年3月18日
http://ah.people.com.cn/n/2014/0318/c358266-2080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