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工大要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大要闻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新华访谈 | 于祥成:秉承“工业报国” 更好服务强国建设

日期:2025-09-30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图文

今年10月,合肥工业大学将迎来建校80周年。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合肥工业大学在80年中走过了怎样的风雨历程,取得了哪些瞩目成果?站在新起点,学校将如何贯彻落实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更好肩负起全面新时代的职责使命?近日,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于祥成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80年来,合肥工业大学在围绕服务国家工业经济发展所需方面,作出了什么样的重要贡献?取得了怎样的丰硕成果?

于祥成:作为国内最早开设汽车专业的高校之一,我们为民族汽车产业源源不断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人才。在我国很多民族汽车企业,从掌门人到技术骨干,很多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这既是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合肥工业大学服务国家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汽车行业一直流传着“汽车工业三分天下,合肥工大独占其一”的说法。作为国内最早开设汽车专业的高校之一,我们为民族汽车产业源源不断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人才。在我国很多民族汽车企业,从掌门人到技术骨干,很多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这既是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合肥工业大学服务国家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80年栉风沐雨,80年风雨兼程。从最初的工业专科学校成长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合肥工业大学始终与社会同进、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同频,铸就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鲜明的工业报国底色,成就了坚实的创新人才培养底气。

学校发轫于1945年。建校初期,面对积贫积弱的现实,当时的全校师生就把“工业救国”作为共同追求,设立土木科、纺织(染织)科,努力培养当时工业建设亟需的专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迅速设立了煤田地质、测量、矿山机械、机电等专业,1958年又新增了34个服务装备制造业的学科专业,这都是学校服务国家工业经济发展所需的主动选择,为新中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1960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后,学校将“工业兴国”作为时代使命,初步形成先进制造技术等8个学科群,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走进新时代,“工业强国”成为合肥工业大学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学校紧盯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工业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正是“以工立校、以工兴校、以工强校”积淀成的鲜明工业报国底色,指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合肥工大人接续奋斗,攻克时代赋予的一轮又一轮新课题,走出了一条植根江淮大地、服务强国建设的发展之路。

新华网:合肥工业大学始终致力于培养国家工业现代化亟需的高水平人才,形成了哪些优势与特色?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又将如何全面提升自主人才培养质量,为强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于祥成: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鲜明特色。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鲜明特色。80年来,学校培养了10名两院院士和“七一勋章”获得者李宏塔、奇瑞汽车创始人尹同跃、全球光伏行业领军者曹仁贤、国家勘察设计大师张炜等优秀校友。学校70%的毕业生服务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等行业。校友创办或任主要负责人的上市公司63家,超过400名校友在国有重点企业、上市公司、世界500强企业中担任掌门人,“千人一领军”成为学校响亮的创新人才培养品牌。

面对强国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赋予的新使命,学校确立了“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构建并实施“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三位一体教育教学集成体系,致力于培养国家工业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学校把牢人才培养方向,将价值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厚植家国情怀、矢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同深化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深度融合。

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学校超前布局、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对接现代化产业全链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群,在优秀人才选拔、课程体系改革、专业能力塑造、长效机制构建等方面持续加强人才培养一体化设计,全面提升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通过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构建新工科项目式核心课程体系,学校将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前沿成果、最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过程,探索建立面向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创意、创新、创造三阶段递进式培养。

通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教研一体、协同育人、联合攻关”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行业领军企业联合打造创新型高端育人平台,携手培育高水平师资队伍,持续强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双导师制”,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研发生产过程深度融合,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全链条”融合,全力培养在亟须关键核心领域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系统专业知识,具备全球战略视野、突出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和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高素质、高层次、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

新华网: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如何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在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于祥成:学校紧盯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打造科技创新高峰,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为服务科技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自觉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学校紧盯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打造科技创新高峰,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为服务科技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学校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聚焦“从0到1”的突破和“从1到100”的跨越,面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关键软件、工业母机、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智慧能源、生命健康、碳达峰碳中和等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大力推动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将优势学科的合力汇聚到筑牢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实践中来。

通过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攻坚大课题,学校深入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坚行动,着力强化工科基础研究,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努力实现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近年来,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持续跃升,一大批科研成果应用到天问一号、嫦娥五号、神舟飞船、长征火箭、C919大飞机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建功立业。

同时,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行业企业发展实际需要,不断探索实践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新模式,持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和贡献力。学校创新发展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需求传导型“政产学研用”合作“合工大模式”,打破传统产学研合作点对点、碎片化、无统筹、无计划的现象,有组织开展对产业共性、关键和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

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发展方向,学校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积极谋划布局校企深层次合作,推动先进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低空经济等领域高水平创新性技术成果的培育和产业化,努力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学校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成立十多年来,累计培育高科技企业200余家,成为新型研发机构标杆。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工大智谷”,通过科学引进社会化专业机构,一站式做好科技型企业成长急需的金融、市场、政策、工商财税等各类服务,打造教师不出校门即可创业的支持体系。

目前,学校正在全力建设“工大智谷-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级贯通的企业孵化成长体系,以城校融合、产城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为主线,建立全要素创业生态圈,推进人才、技术、产业、资本、服务等各类资源充分集聚,大幅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推动孵化企业发展壮大,真正把“工大所长”与“产业所需”结合起来,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不竭源泉和动力。

新华网:在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上,合肥工业大学将如何谱写“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工大有为”的崭新篇章?

于祥成:作为高等教育的“国家队”和“排头兵”,“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更好发挥综合优势,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为强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作为高等教育的“国家队”和“排头兵”,“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更好发挥综合优势,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为强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在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学校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核心,创建新兴交叉学科“工程管理与智能制造”,在智能制造工程管理、医疗健康管理、智慧能源管理、空天系统管理等多个交叉研究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引领带动一批学科持续提升。学校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4‱。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化学4个学科进入前2‰,为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秉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的工业报国底色、突出的人才培养底气,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踏上新的征程,学校将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始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层次人才倍增、高水平开放办学、高效能治理体系构建,学校将全力实施“六大计划”,推动学校综合实力和总体竞争力大幅跃升,努力实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

站在建校80周年新起点,学校将坚决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作出的全面部署,对标《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重点任务,切实发挥主力军作用,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路径,持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能,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奋力谱写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在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与强国建设同向同行中展现工大担当、彰显工大作为,以实际行动书写“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工大有为”的时代答卷。

原文链接:http://ah.news.cn/fangtan/yuxiangcheng.htm

责任编辑:雷磊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