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合肥工业大学2007届机械和电子专业校友,现任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医用机器人分会副会长、上海微创手术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我国最早一批从事微创伤手术机器人研究的科研人员,主导我国第一个关节手术机器人国家重点专项和第一份手术机器人行业标准,领导我国最大手术机器人产业化团队,拥有手术机器人相关发明专利160余项。2021年11月2日,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机器人集团”)登陆香港联交所,成为港股市场手术机器人第一股。何超也完成了从科研人员到公司管理者再到上市公司掌舵人的转变,成为国产手术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
在合肥工业大学求学期间,何超勤奋学习各门专业知识,为将来研发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毕业后,从最早的手术机器人技术研发人员到行业领军人物,何超走过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深知唯有用心坚持,小小种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唯有不断创新,方能结出丰硕果实。正是依靠着不懈努力和持续创新,何超带领团队在手术机器人的赛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乃至世界纪录。
初心不改,潜心研究手术机器人
何超从研究生阶段开始从事手术机器人研究,他看到医生操作精密的手术机器人让手术变得简单并更加有效,感到非常震撼,也从此对手术机器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能实现国产手术机器人产业化,让患者可以用上精准高效、安全可靠又不失普惠的手术机器人产品,对社会更有意义。”何超说。这也许是微创机器人集团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手术”作为初心的根本原因。
手术机器人在国外发展至今已经历了近40个年头,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然而,何超初次知道手术机器人的概念是在2007年。当时中国的医疗机器人产业还未起步,仅在高校、科研院所里有一两个科研预研项目,甚至连正儿八经的立项项目都没有。手术机器人长什么样?做什么手术?具体怎么做手术?怎么写开题报告?需要多少科研经费……国内学界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在当时国内的医院里,很少有医生见过手术机器人,外科医生们对它的了解仅停留在国际期刊的版面上,更别说临床应用了。直到2011年,国内第一批接触到手术机器人的医生们在香港接受了相关的技术培训,并进行了实操练习。
手术机器人是集医学、机械学、生物力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融合的新型医疗器械产品,在其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必要技术和专利都已被国外企业收入囊中,从而形成技术垄断。想要从一片空白中突破重重技术壁垒,实现国产自研,何其艰难。但是何超始终相信,只要下足功夫,技术难点总会攻克。在查阅了大量的研究文献、视频资料并进行大量实验后,国产手术机器人终于迎来了突破的曙光。2009年,何超所在的团队研究出第一台国产腔镜机器人样机,并成功进行了动物胆囊摘除试验,中央主要媒体也对这一阶段性研发成果进行了报道。
但在经历了短暂的喜悦之后,何超却陷入了迷茫:“我非常清楚这台样机与成熟的产品有多大差距,该如何优化才能符合大规模临床应用的要求,这些都全无概念”。2011年,何超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访学。在这里,他看到了“医工合作”创造的显著价值——负责医疗器械研发的工程师根据临床医生和病患的临床需求,不断进行产品优化升级和创新产品的研发。而且,他还发现国外科研人员在设计手术机器人时并不一味地追求技术创新或新技术应用。
“他们所使用的单一技术远没有我们的先进,甚至有些技术是我们认为过时的‘老货’。可是,为什么他们的整体设备就是比我们的好用呢?”带着这样的思考,他悟出“技术的实用性才是第一位”这一道理。
八年求索,摘下产业皇冠上的明珠
手术机器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因为其应用对象是患者,因此它们必须拥有极高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精准度,这对手术机器人生产企业在知识储备、技术能力、学习能力、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也决定了手术机器人的项目研发需要很长的周期。
怀揣着“用科技造福患者”的理想,何超于2014年加入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集团”),启动研发腔镜手术机器人项目(作为微创集团的内部孵化项目),2015年成立微创机器人。何超为微创机器人植入两大核心理念,一是不要执着于对“技”的追求,要回归解决临床需求的本源上;二是建立符合医疗机器人研发需求的项目技术管理模式。何超秉持着没有人才,就自己培养;缺少产业配套,就自己摸索;需要技术方向,就去医院反复和临床医生磨。
长海医院泌尿外科高旭教授记得,在为腔镜手术机器人设计概念机时,他的科室团队与微创机器人的科研团队一起参与了动物实验,每一例动物实验后,医生们都会提出一些功能上的改进设想,微创机器人的研发团队就会第一时间响应,从技术上将之实现,“有一些我们提到的问题,甚至第二天就在设备上实现了调整改进,响应速度非常快,我们明显感觉到机器人在一点一点的精细调校下,变得更加成熟、稳定。”在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鸿鹄”开发方案确定之初,研发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进行了一次次的交流,交流到凌晨三四点,熬夜开视频会议、通宵打磨设计材料……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在何超的带领下,从2014年成立项目组, 2015年成立公司,到2022年“图迈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先后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微创机器人用8年的时间走完了国外同类产品近40年的发展历程。图迈机器人是当时第一且唯一获批的国产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全球第二个覆盖泌尿外科、普外科、胸外科、妇科等高难度术式的腔镜手术机器人;鸿鹄机器人是目前第一且唯一获得NMPA、FDA、CE、ANVISA、TGA认证批准上市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它的机械臂、导航系统、控制系统等所有核心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填补了我国在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空白。
经过多年研发创新与产业积累,微创机器人已经发展成为掌握手术机器人全链条底层技术的集团化运营公司,具备光、机、电、控、软、算、影像等多学科集成及平台化拓展能力,构建了全方位的手术机器人技术创新平台和健全的产业化运营体系,覆盖研发、临床试验、注册及供应链管理等各环节。2021年11月2日,微创机器人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港股市场手术机器人第一股。
屡创纪录,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手术机器人行业是公认的前景广阔的创新型行业。但对于国产手术机器人来说,要想快速开拓市场,打破国外同类产品对市场的垄断仍然需要面临诸多挑战。在何超看来,解决临床痛点与创新场景应用是关键,能人所不能,才会有机会脱颖而出,引领未来行业发展。
截至2023年6月中旬,图迈已经在全国20个省份的40多家医院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胸外科、妇产科、甲乳外科等科室累计完成辅助临床验证手术量突破1000例,全面覆盖盆腔、腹腔、胸腔的高难度复杂术式,完成数十例国产首例高难手术。鸿鹄机器人则在全国16个省份40多家医院的骨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累计完成超500例机器人辅助临床验证手术,囊括了多例首例及高难度手术等。
为了突破医疗资源配置的时空限制,有效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患者大病不出县、就医少跑路,造福更多地区患者。图迈机器人凭借自身深厚的5G远程手术技术,先后完成5G超远程泌尿外科手术、5G超远程胆囊切除术、5G超远程肝脏切除术、5G超远程子宫切除术、5G远程前列腺癌根治术等,屡屡创下全球首例纪录。目前,图迈与鸿鹄已完成数十例5G远程手术,标志着其在辅助开展5G远程手术方面日臻成熟,引领行业发展趋势。
关于未来手术机器人的技术变革,何超表示,“国产手术机器人目前仍然处于行业发展和商业化落地的初期阶段,更多是配合现有的术式和治疗方案辅助治疗。但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临床实践经验的日益积累,手术机器人一定会更微创、更智能、更小巧,当它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后,一定会带来新的疗法。届时,手术机器人将不再仅仅发挥辅助作用,可能会在治疗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受合肥工业大学“笃学问道、团结合作、尽己奉献、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熏陶,何超在追梦的路上奋力拼搏,不负热爱,他变得更加自信、笃定、无畏和坦然。“保持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学会不断挑战自己的固有认知,尝试一个个能级跃迁,这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何超说。
内容来源:合肥工业大学校友总会
责任编辑: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