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书籍、学生作业、会议材料、论文……一踏进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李早教授的办公室,记者看见各种资料堆满了办公桌和茶几。“不好意思,这段时间太忙了,都没时间收拾。”李教授解释道。昨晚她还在和台湾某大学来访人员商洽院际合作项目,一直到凌晨才睡下,第二天早上六点就起床了,因为“院里有事情要处理”。
除了要处理学院的日常行政事务,作为教师,李早还肩负着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重任,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早姐”。当记者问道,“您在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学生对我的认可,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对学生倾囊相授
说话间,李早随手从包里掏出了两本学生的硕士论文放到桌上。既要处理学院事务,又要照顾家庭,还要上课、指导学生,李早教授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白天的她根本没有时间看学生所做的论文,只能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认真阅读。为了节省时间,她出差乘坐火车时,也会修改学生的论文。
尽管如此,李教授从不拒绝学生的要求,只要有学生打电话给她,她总是先处理学生的事情再忙别的事情。
孙霞是李教授的弟子之一,被推免至该院攻读硕博连读,也是“李早工作室”的一员。谈起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她的思绪飘回到了2014年她参加UIA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时期。“前期,李老师帮我们找了很多日本的设计案例让我们参考,都是她在日本读博士期间积攒下来的。提交作品时,因为是全英文的设计方案,李老师又帮我们联系从国外回来的宣晓东老师,请他帮我们翻译修改。后来我们的获奖证书寄丢时,也是李老师帮我们联系国际建协。没有她的指导和帮助,我们肯定不能入围全球前15名。”
工作室的另一位学生喻晓告诉记者:“李老师很和蔼,就像大姐姐一样,我们跟她无话不谈。她对我们的学习抓得特别紧。”
每周例会是李早工作室的固定项目。即使事情再多,李教授也没耽误过一次例会。由于工作繁忙,李早工作室的例会时间不定,常常会在中午或者晚上召开。有的时候,李教授还会趁两个会议之间的休息时间,给同学们开例会,时间虽然短暂,但她一直坚持。
暑假期间,李早教授也没停下忙碌的脚步。为了指导学生参加环巢湖地区江淮建筑风貌设计大赛,暑期她每周给学生们指导两次。对她而言,指导学生做设计不仅是走近学生的好机会,也是为了自己的“私心”。“我总觉得当院长是兼职,还是丢不下自己的专业。”李早这样说道。而学生们则都有个小愿望:希望李老师不要再这么忙了,多留点时间给自己。
做科研一丝不苟
李早深知,作为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更新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因此,即使再忙,李早也从未忽视过科学研究。2010年,她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这也是建筑与艺术学院拿到的第一个国家级课题。
如今的李教授接课题接到手软。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GPS技术的小学生放学路径与城市空间结构协同优化策略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项目“资源节约型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研究”同时处在成果收获阶段。此外,她还承接了安徽省建设厅委托的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项目“安徽传统建筑风格和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研究”,在即将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上,该课题组将代表安徽,与全国9个重点省市一起,就事关中国城市本土化发展的若干重大议题做出回应,并形成政策导向性的共识。
在院里,李早的认真是出了名的。“我们经常早上七点就收到李老师的信息,提醒我们一些注意事项。” 孙霞回忆道。
其实,一丝不苟是李早在学生时代就保留下来的习惯。在日本读博士期间,李早跟随导师做课题,她严格要求自己,不仅深入钻研每一个研究方法,而且给自己制定了更高的目标,每一篇论文的写作都是高水准、高质量。她相信,只有完成的工作比老师的期望更高,才会始终走在别人的前面。“别人都说我走得顺,其实,我只是比工作要求的时间提前一点,完成的成果比要求的高一点罢了。”李早笑着说。
承担那么多的科研项目,李早教授是如何安排时间的呢?“项目开始之前,我都会列好计划,把握好几个关键时间节点,什么时间完成多少工作从不会出错。”另外,“优化组合”是李教授的一大法宝。比如正在进行的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项目,李早让研究生们负责前期的资料收集和汇总,这样,学生们既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能以此为基础,发表各自的学术论文。“只有把事情优化组合了,才能把人的力量发挥到最大,效率也会节节攀升。”
为学院兢兢业业
2011年起,李早担任我校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上任伊始,作为当时我校最年轻的院长和唯一的女院长,李早在倍感压力的同时,也下定决心要带领学院走出一番新的天地。
4年来,在她和院班子的带领下,建筑与艺术学院不断加强科研和学科建设,成功申报了5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该院年均科研到账经费逐年翻倍增长,学生在国内外竞赛获奖等级及数量逐年递增,组织完成了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学科评估,并均稳居于全国前20位。同时,该院还利用海外人才的优势,稳步推进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外一流院校间的合作办学、联合教学以及共同研究。
“有些名师不能直接聘到学院来,我们就请他们来校给学生做讲座,或者给学生上几节课。这样也能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就在采访前几天,李教授的博士生导师宗本教授还从日本远道而来,给建筑与艺术学院的学生们讲授了几节“科学研究方法”课程。
2014年,该院在与英国卡迪夫大学进行联合培养硕士的基础上,还拓展了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并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就设计工作坊和产学研合作签订了合作备忘录,积极申报双硕士交换生项目。如今,该院学生早已走出国门,在英国的卡迪夫大学等世界名校进行联合培养。
在李早教授和学院老师的通力协作下,学院更是将“因材施教”和学科交叉做得细致入微。在建筑与艺术学院老师们的精心指点下,同学们受益颇多。仅2014年,就有五百多位学生将三百多项各类大奖收入囊中,更有2项作品在UIA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其中1项作品正是李早教授指导的。
“近年来,建筑与艺术学院捷报频传,是全院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李早认为,如果没有这个凝心聚力的团队,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上至院党委下至普通教师,每个人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正是全院师生心往一处走,劲往一处使,才有了这满园的桃李芬芳。”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不仅是李早成功的秘笈,也是她人生的写照。
原文刊载于《合肥工大报》682期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