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工大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邱龙臻:来自武夷山脉的“黄山青年学者”

日期:2012-07-06  稿件来源:  

图文

来自武夷山脉的“黄山青年学者”

——专访光电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邱龙臻

本报见习记者 邵洋洋

邱龙臻,31岁,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福建宁化人。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系获理学学士,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韩国浦项工科大学聚合物表面和有机电子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200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应聘合肥工业大学光电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带着眼镜,说话时还略带福建口音,而且总是爱笑,眼前的年轻教师,便是邱龙臻。2009年6月,邱龙臻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完成博士后工作后,成了我校光电技术研究院的一名研究人员。今年5月,邱龙臻获聘为首批校内“黄山青年学者”。

“他既勤奋又聪明”

2009年,正是我校光电技术研究院申报特种显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关键时期,光电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国强广纳人才,准备在全世界“招兵买马”。

据吕国强副院长介绍,当时院里在航空航天显示方面的研究基本稳定,院里想把研究范围扩展到与国民经济相关的领域,经过几番讨论研究,院里把研究方向定在很有发展前途的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研究上。

可是,到哪招揽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呢?吕国强却犯了愁。

“当时国内有这方面研究背景的人相当少,想招到专业人才非常不容易。”吕国强说。

机缘巧合,院里一位老师得知了邱龙臻有回国工作的计划,并把他的情况向吕国强作了介绍。

“虽然还没见到他人,我就已经对他非常满意了。因为他的研究方向和我们确定的实验室研究方向基本一致。”吕国强说。

两人见面详谈后,一拍即合。邱龙臻说,“当时吕院长给我很具体的描述了特种显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这些都和我的研究方向非常吻合。”于是,邱龙臻放弃之前联络的学校,一头扎进了光电技术研究院的有机电子发光实验室。

而对于邱龙臻进入实验室这三年来的表现,吕国强说:“他既勤奋又聪明”。

吕国强说邱龙臻勤奋,是因为他不仅平时工作认真,周末也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实验室。就连很多特殊的日子,他也会提前完成实验室的工作后,再休假。“他家孩子出生时就是先补了假,才去陪老婆待产的。” 吕国强说。

而说邱龙臻很聪明,是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他总是能提出很多非常好的解决办法,在这方面比较有天赋。吕国强向记者介绍。

“当时鼓励他去申报‘黄山青年学者’,就是觉得他在学术上确实有自己独到的地方,而且做的很出色。”吕国强表示,学校通过校内遴选“黄山青年学者”,为年轻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同时,学校也会定期对获聘的“黄山青年学者”进行考核,这对于年轻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很有利,这也是他当初鼓励邱龙臻申请的原因之一。

“天马行空”方可休

在与邱龙臻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一谈到学术研究,他总是充满了激情。他会兴奋的给你解释什么是“高弹性半导体聚合物”,什么是“柔性显示器件”,他会眼睛闪光的告诉你这项研究取得成果后会有什么样的应用,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觉得做科研首先一定要热爱它,只有真的热爱它才能钻进去。要敢想,做研究最怕没有想法,只要有想法就会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没有大胆的想法就不会有创新。”邱龙臻强调在做科研中兴趣和想象力非常重要。

“你看你的手机,它的屏幕是玻璃做的,玻璃屏很硬,如果有一天所有的显示器可以像纸一样轻薄,而且很柔软,甚至我们还可以把显示屏折叠起来,并且可以像印刷报纸一样进行大规模批量生产,你会不会觉得这是异想天开呢?”当提起他所从事的研究时,邱龙臻时不时用手势演示着他想象中未来手机的模样。

就凭借着这个想法和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的坚持,邱龙臻在2011年以“高弹性半导体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可延展电子中的应用”为课题,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其创新点便是合成制备延展性更好、性能更高的“有机半导体材料”替代传统硅半导体材料,以实现电子器件的弯曲、折叠甚至拉伸等。同时,由于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溶液加工性,可以把它们配成电子墨水,通过印刷的方法制作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

“我们这个项目最终的目标就是提出制备像橡胶一样有弹性半导体的方法。”邱龙臻说。

据他介绍,研究已经有一些成果,但是如何产业化,则还有很多难题。

2011年,我校同时成功申请到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老师仅有两人,而邱龙臻老师就是其中之一。目前,邱龙臻老师主持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3项,科技部973计划前沿项目有1项,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有1项。仅2011和2012年,他申请到的科研经费总数达300多万元。近五年来,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篇,论文总影响因子达到38.790。

“吕院长经常提醒我们:研究人员要将研究成果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对行业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邱龙臻说,“自己的研究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是最好的,我发现学校有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做的都非常好,我还要多向他们学习。”

而当谈到与企业的合作项目时,邱龙臻则表示与企业合作,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代表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

邱龙臻表示,实验室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高分子有机薄膜晶体管喷墨打印技术研究”,就很有代表性。“将电子技术与印刷技术结合,做成电路板,成本很低,可以大批量生产。而印刷电子工艺与柔性显示器结合则可实现效果最优。”

但是将这种想法变成现实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时间,这就需要企业有前瞻性战略眼光。国内企业要想走向国际,参加国际竞争必须把握住前沿科技的研发。而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也不仅仅是为了生产,更重要的是,能否让国家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据他介绍,实验室与京东方的合作以五个月为一个阶段,目前第一阶段的研究已经结束,实验成果正在申请专利,如果研究顺利,邱龙臻的实验室将会向京东方提供4个专利权。

科研自然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邱龙臻坦言他也经常遇到很多困难。有时一个实验会失败很多次,但是他仍旧相信自己可以做下去,可以成功。“做科研,我就是希望自己能在研究领域里有所斩获,即使只是捡到一粒芝麻,我也很开心。” 邱龙臻说,言语中透露出工科人特有的谦逊和严谨。

别样“沙龙”乐趣多

邱龙臻刚来学校时,一切研究都还在起步阶段。没有项目,研究院就积极支持他在院内申请项目做;没有仪器设备,院里帮助他抽调专项科研经费购买;没有学生,化学工程学院唐龙祥老师就推荐自己的研究生给他。

“我真的非常感谢研究院和很多老师对我的支持,没有他们我不可能有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研究项目。比如,我们做实验需要各种仪器,院里都会给予大力的支持,光经我手购买的上百万仪器设备就有好几台,其中最贵的一台紫外光刻机就花了150多万元。而这些全部都是院里给予的资金支持,没有这些,我也不可能做自己想做的课题。”邱龙臻回忆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说。

“我也非常喜欢光电院的氛围,院里老师大多二三十岁,大家交流相处非常融洽。几位年长的老师也经常在各方面给我们指导。”邱龙臻说,他在与学校其他学院老师的交流中也形成了非常融洽的氛围,并得到了他们很多的帮助。

“记得我第一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真的是什么都不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老师就告诉我应该如何申报,并指点我们遇到问题该向哪位老师请教,受益很多。像我去年一次申请到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是受到化学工程学院吴宗铨老师的启发。” 邱龙臻说。

而邱龙臻与学校一大批年轻教师更是经常在一起探讨学术问题。“我们在实验中遇到问题,只要打一个电话过去,问能不能过去啊?如果他们有时间,我就会带着学生一起,浩浩荡荡跑到他们实验室,一起讨论,这对我们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一谈到这些他就表现出一股的兴奋劲。

除了学校浓郁的科研氛围,邱龙臻说让他最感动的是,有很多老师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他帮助。“人才引进办公室的老师有一次还专门跑到研究院来,问我最近生活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需不需要什么帮助?总之,学校给予我们的关心和照顾非常周到,这点让我非常感动。” 邱龙臻说。

数年一剑 苦中有乐

在韩国、美国都有过留学经历的邱龙臻说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研究氛围,他感触很深。比如美国的研究氛围非常开放,而韩国实验室的精神传承就做的特别好。

邱龙臻便从这些异国的教学风格中学到了很多别人的“绝招”。在中国、韩国和美国的科研三部曲中,邱龙臻想把他在各国学到的“绝招”融为一式,然后用来教育自己的学生。

当谈及自己做研究和带学生做研究两者最大的不同时,他说:“自己做研究是想什么就做什么,一般我觉得感兴趣我就会去探索。而带学生做研究则首先要先教他们该怎样去做,还要引导他们学会探索,学会创新。”

“我觉得邱老师是个特别严格的人。” 邱龙臻的研究生冯翔这样评价,“我们在做实验时,就连样品的摆放位置邱老师都有严格的规定。”

做研究时一丝不苟,而生活上对学生却很人性化,这是邱龙臻的研究生对他最深刻的印象。而冯翔最佩服的则是邱老师做实验的“超能力”。

“你知道,邱老师可以同一个时间做3至4个项目,真的很厉害。”冯翔感叹。然而,邱龙臻一次能做几个项目并非他真的有什么超能力,而是他对课题的规划能力非常强,很善于整合零碎的时间,通过合理的时间调配,他可以同时在好几个实验中游刃有余。

而对于3年的从教经历,邱龙臻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小经验,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引导他们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性格特征,不爱思考的就引导他们多总结;爱动脑筋的就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只有因材施教才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而对于教学,邱龙臻坦言,如果有机会他很希望能够给本科生上课,这样他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也就可以更好地做一名老师。

邱龙臻说,他现在的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研究做得更好,尽量多的培养学生。”

发现喜欢的,便尽己所能去做好,不强求不勉强,一个爱运动、爱琢磨的“武夷山少年”一步一脚印的走到了斛兵塘畔,开始新的“跋涉”

来源:(《合肥工大报》第601期)

编辑:胡学联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