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斌(中)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 刘治国/摄
曹斌,1974年生,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获硕士学位。1996年8月至2002年9月在合肥钢铁公司工作。2005年6月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合肥工业大学工业培训中心工程师,创新教研室主任。
穿过工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基地,2013年校“师德先进个人”获得者——曹斌老师的办公室映入眼帘。自2005年留校工作以来,曹斌连续多年被评为工培中心和学校先进个人,连续9年主讲校公选课《工程创新训练》,并组织举办了九届校级大学生创新制作竞赛,辅导本科生优秀创新作品150余件,连续三届指导本科生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均获全国一等奖的优秀成绩。
曹斌无怨无悔的付出和令人瞩目的科研、教学成绩,让“师德先进个人”这个奖项实质名归。
兢兢业业的工程实践者
谈起连续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曹斌分析,“老师、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学校连续夺得一等奖的主要原因”。
作为三届国赛的指导老师,学校能够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他既自豪又欣慰。从选拔学生到集训,到安徽省选拔赛,直到最后进入全国赛,整个准备过程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中,无论是指导老师还是参赛学生,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曹斌就利用晚上和周末的课余时间,在屯溪路校区和翡翠湖校区之间来回奔波。由于是竞技比赛,需要学生现场制作、加工和调试,最难的就是在比赛现场容易出现不可控的因素。遇到这种情况,作为指导老师也无法干预,只能靠学生自己解决,这考验的就是他们平时的积累和背后的付出与汗水。
提起三次指导学生备赛的过程,曹斌说:“最难忘的一次是2010年。那一年的冬天下大雪,我们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每晚都跟学生调试到晚上11点,学生和老师都在工培中心大学生创新基地吃饭和睡觉。”
正是这样的辛苦准备才换来了最后辉煌的成绩。曹斌介绍道:“每届全国大概有80~90所高校参加比赛,像我们学校连续三年夺得一等奖这样的高校并不多,全国大概也只有两三所。”
曹斌自留校任教以来,一直专注于工程创新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他对于工程创新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上好实践课,将点子和火花付诸于实践,将意识发挥出来,不怕付出、不怕累、不怕吃苦,才能做好工程创新。”
在谈到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时,曹斌毫不吝啬地夸奖:“我们的学生有良好的意愿和想法,积极性都很高,动手能力也很优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特质,我校才能在工程创新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
但这样的成绩并没有让曹斌骄傲,在完成日常繁琐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之余,他依然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教学研究工作,为了能使教学更加深入,学生能更快理解,他逐步建成了一整套完备的适合于工科大学生的综合创新教学模式、内容及训练方法。
谈起这套教学模式,曹斌总结为两点,即互动开放式和基于项目式。他解释道:“其实就是做学生自己想做的,我们提供平台,基地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己来动手实践。”对于如何建立起这套完备的教学模式,曹斌反复强调“实践、实践、再实践”,正是有了平时课程建设的积累,通过校级、省级、全国比赛的磨练,曹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这种教学模式以后还要不断补充,是否有效还要看学生毕业后反馈和跟踪的情况,让学生亲自来验证,作为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
严中有爱的好老师
曹斌说,他爱教师这个职业,更爱自己的学生。不同于理论课教师,无论是课上的教学,还是课后的辅导,因为工程创新的实践性,曹斌与学生的接触更多、更紧密,对于自己所带学生的优缺点也看得更透彻,因而也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无论是讲课还是比赛指导,曹斌喜欢举出很多工程机械的实例,并将其中复杂的机械关系简化为简单的机械原理,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
2010级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王岩说:“在国赛无碳小车的调整过程中,曹老师将其中的传动部分简化为空间曲柄摇杆机构,并详细讲解其中的原理,对我们在参加国赛时对无碳小车进行调节有很大的帮助。曹老师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给我们制定了每个阶段的任务,平常也经常询问我们的工作进度。”
对于曹斌的严谨,2010级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邢浩同学有着很深的感触,“曹斌老师治学严谨,要求严格。记得曹老师带我们备战比赛时,我主要负责文本的制作,做完后都要给曹老师检查,光一份说明书就被曹老师来来回回修改了二十多遍,直到最后曹老师才说勉强可以。”
作为第二届校级工程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2003级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张军辉同学也正是通过这种艰苦实践的磨练锻炼了自己,感悟出了之前不懂的道理,这就是参加过工程创新训练课后产生的变化。作为课程的主讲,曹斌不仅教导自己的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工程创新实践,更教育学生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自己,成为一名精神上的强者。
张军辉说过:“一年的创新课,我们不再是只读圣贤书的小书生,我们收获的是信心与顽强。”对此,曹斌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我认为同学们正是因为在这吃了苦,受了累,才知道凡事都要动手实践,才知道光有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通俗点说就是把想法还原,还得自己亲自动手。”
虽然是严师,但曹斌对待学生却更像兄长。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裴家云曾经跟随曹斌做创新实践,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从夏令营到省赛再到国赛,在与曹斌相处的一年时间里,裴家云形容曹斌是“像兄长一样的老师,严格要求,却真心为我们考虑”。
裴佳云说,“今年6月去大连比赛的前夕,由于我还在上课,所以需要请假。那天早上我来到翡翠湖校区后,曹老师便询问我请假的事情,随后便亲自打电话帮我们请假,并帮我开具了相关证明。曹老师是真心为我们学生着想,为我们扫除后顾之忧,让我们安心备战,专心比赛!”
创新实践中,每当学生碰钉子、流眼泪、想要放弃的时候,曹斌经常鼓励他们。“有的学生很脆弱,害怕失败,所以我经常说要勇于付出,创新允许失败,但绝不允许半途而废,只要能做出来就是胜利者。”
“有一次我做错了,当时有点灰心丧气,但曹老师却鼓励我说,这次做的比上次好多了,有进步。当时曹老师的话极大地鼓励了我,才让我最终坚持了下来。” 邢浩回忆道,曹老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学生知识,课下也会为同学指引人生方向。“有个大四的毕业生一直在为继续深造还是找工作犹豫不决,当时曹老师知道后就主动找到这位学生,跟他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帮助他分析优劣,最终,那位同学选择了保研,现在他非常感谢曹老师对他的启发。”
采访中,学生们都说,他们从曹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有学习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那就是做学问要脚踏实地,特别是机械行业,一定要仔细再仔细;做人要宽厚,待人诚恳,对于自己的要求时刻不能放松。
谦逊严谨的教书人
看着履历表上越来越多的荣誉,曹斌说,这不仅仅是我自己的努力。对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他把它归结于三点:机遇、团队和单位领导的重视。1996年本科毕业后,曹斌曾经在企业工作了6年。曹斌说,这6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对他现在的教学和科研都有一定的帮助。2005年研究生毕业后,曹斌留校当了老师。“应该说,是学校和工业培训中心为我个人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团队成员的相互配合下,一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点和帮助下,我在合肥工业大学这个平台上,才有了更大的发展。”
近年来,曹斌主持企业委托科研项目1项,参加省部级及企业科研项目7项,发表科研论文7篇。对于科研,曹斌有自己的理解,“学生渴望求知,自己必须尽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科研促进了我个人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这样我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曹斌说,“我在做科研时可以带着学生,让他们一起参与,这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我认为自己是合格的,但不是优秀的。”采访中,这是曹斌一直在跟记者强调的一句话。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曹斌很少谈起,但一提起自己的学生,曹斌却一脸自豪。“我的学生很优秀,我以我的学生为荣。”
曹斌认为,他的学生都很优秀,但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那些参加过“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并获得奖项的同学。“有一个叫于斌的同学,他是2008级化学工程学院化工专业的学生,当年他参加的是第二届全国比赛。这个同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他毕业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收了他的简历后就提出立即跟他签约,别的同学再投简历都不收了。最后于斌选择去了扬子石化。”曹斌说,“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我们这参加过工程创新训练的学生毕业后在用人单位的评价都很好。”
2005级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热能工程专业的刘彦博,毕业后进入东风汽车研发中心;2008级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王炳杰,毕业后被保送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研;2009级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设计专业张海波,毕业后被保送到北京理工大学读研……他们都曾经是第一、二、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参赛者,全国大赛一等奖的荣耀给他们的简历增添了一份光彩,但更重要的是比赛前的准备和比赛的过程锻炼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培养了他们高超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这些工程实践经验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教书育人,既要对得起教师这份职业,更要对得起自己的学生。”这是曹斌时刻谨记在心中的话,“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就要不断为学生求知付出行动,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也是我多年如一日坚持教学和科研的动力。”
实践、严谨、谦逊是曹斌的教学态度,也是他教导学生的态度,在教学和科研这两条路上,他将不断前行,为的只是无愧于学生、无愧于教师这份光荣而神圣的职业。
(原文摘自2013年10月30日《合肥工大报》第6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