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工大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侯整风:激情从教 仁心为师

日期:2018-03-15  稿件来源:  

图文

侯整风翡翠校区.jpg

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从教30多年,热爱课堂,擅长讲学,其循循善诱、谈笑风生的授课风采让同学们对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他治学严谨,热心教改,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省级研究项目十多项,主编教材多部;他激情从教,仁心为师,曾获得安徽省“教学名师”、校“三育人”先进工作者、校“本科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他就是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授侯整风老师,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专业导论等专业课程。

执著教坛,三尺讲台写春秋

自1982年本科留校任教以来,侯老师已在教师岗位上孜孜不倦奋战数十载。在这条道路上,他始终以自己的德行引导着学生、以自己的知识滋养着学生、以自己的热情感染着学生,真正体现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贵品质。谈及工作感触,侯老师总是淡淡地说:“教书育人,我只是做了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事。”

三尺讲台,三十多年坚守,三十多年付出。作为校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评委的常客,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侯整风老师一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对一些重要的问题,他总会先请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再从思路和关键点上给予其引导,最后进行知识点总结和归纳。

“我总在第一堂课就告诉他们,要敢于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不要怕讲错。”侯老师笑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不希望学生完全答对,因为回答正确,印象反而不深。最好是学生讲了一点影子,但没讲完全甚至讲错了,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归纳,让其他同学都听到,这才是课堂互动的最佳效果。”

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专业知识可能略显枯燥,但在侯老师的课堂上,所有概念和理论不再艰深。他会从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入手,针对课本中理论性较强的知识难点,恰当穿插易于理解的生活中实例,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侯老师上课很有意思!他能把很复杂的东西很简单地表达出来,而且让你懂。”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安全专业2015-1班张雪琦说,“他上课会讲很多故事,还喜欢举很多身边的例子。”

“比如侯老师在讲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异同时,他给我们讲了一个人进门是否换衣服的例子。如果一个数据包经过路由器转发,这个过程就相当于一个人从外面进门,把外套换了,再从另一个门出去;但如果数据包经过的是交换机的话,则这个人没有换衣服就出去了。”张雪琦回忆说,“当时侯老师还一边说一边给我们演示,使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简单易懂。”

2016年12月,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4-3班胡金雨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消息,“纪念大学第一次留堂,真是舍不得这样的老师。计算机网络老师给我们归纳课程知识点,连校车都不赶了,真是好老师,大赞。”

那天正是侯老师所带《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最后一次课,为了能帮学生们梳理完课程主要内容,他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时间。“我记得那天侯老师讲完后,班级里所有同学都鼓了很长时间的掌声。”胡金雨说。

勤于教研,严谨治学育桃李

在侯老师看来,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丰富课堂案例,充实课堂内容,而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有利于科研课题的提出。教师的科研方向与主讲课程紧密结合,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践性,并且促进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营造多方位学习和成长环境。

现已被保研至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的徐明杰是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安全专业2014-1班的一名学生。在前不久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徐明杰所在团队凭借《基于手机声波通信的身份认证系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举获得三等奖。回忆起这段经历,徐明杰感慨万分,“整个项目前前后后,大约做了有一年多时间。很感谢侯老师给我们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

徐明杰所做的项目简单看来即通过手机完成打开门锁的功能。全国信息安全赛要求所有选手要在现场进行实物演示,考虑到比赛现场情况复杂,届时如果手机声波受到干扰,不能打开门锁,则所有的努力都会功亏一篑。谈及项目的难点,徐明杰回忆说,“我们在项目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手机开锁时间慢、手机声波易被干扰等问题。”

“经过侯老师指点,最后我们采用双声波通信技术。”徐明杰说,“这样不仅有效缩短手机开门时间,还增强了声波通信的抗干扰能力。”技术层面问题解决后,接下来便是一遍又一遍的测试了。“为模拟嘈杂的外界环境,侯老师让我们去学生食堂等地方去做实验。”徐明杰笑着说。“当时,我们学校附近正好有地方在施工,环境嘈杂,侯老师就让我们去那儿做实验。”经过上百次的测试和参数调整后,手机开门时间从3秒缩短到0.6~0.8秒,手机开门效果已完全适应较复杂的外界环境。

至今,在徐明杰的书桌前,还整整齐齐摆放着一条蓝色领带,这是徐明杰在从学校赴西安参加比赛时,侯老师亲手送给他的。

“因为比赛答辩要穿正装,我们当时谁都没有想到要系领带。在最后临走时,侯老师自己从家里给我们带了几条领带,我们一人一条。”徐明杰满怀感情地说,“这条领带将一直激励着我,要向侯老师那种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学习。”

为人师表,春风化雨润无声

侯老师乐于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益。每周组会是侯老师与研究生交流的重要形式,不管多忙,他从不耽误参加组会,关心每个人的科研进展。侯老师常常教导他的研究生们,不要把组会交流当成一个任务,要把它当作一个跟大家分享研究进展及得到同门指导、获得进步的重要的过程,分享越多,进步越快,这是独自埋头看文献做实验不可能得到的进步。

“侯老师会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开组会,每个人都需总结各自在前一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安全专业2015级研究生王岩说,“有时候,侯老师还会给我们讲述他的人生经验和很多哲学道理,组会质量非常高。”

“针对会上出现的问题,侯老师还会在会后给某些同学单独开小灶。可以这样说,我们一周能跟侯老师至少见一次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2015级研究生石楠笑着说。

2016年9月,石楠开始撰写自己的研究生小论文,因为是一篇纯英文的论文,石楠在正式下笔时遇到了困难。 “这是我第一次用英文写论文,这对我来说,很棘手!” 石楠说。

大约2016年12月份完成初稿后,石楠便进入到了漫长的论文修改阶段。石楠笑着说,“我的论文总共改了有10余稿。”那段时间,石楠几乎每周的某一天都是下午三点去侯老师的办公室,晚上十点才出办公室。遇到晚饭时间了,侯老师便叫石楠自己去食堂吃饭,然后帮他带一份回办公室。最晚的一次是修改到了晚上十二点半。

“每次从侯老师的办公室出来,我都有一种蜕变的感觉。我常常想,连老师都能这么认真地给你改论文,你凭什么不好好学习。”石楠说。

“侯老师指导我们修改论文非常严谨。他会戴上眼镜,从文章的结构、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等方面给你细心指点,我们真的很感动。”王岩也有同样的感触。

一份坚守,几多耕耘;一份收获,几多汗水。三十载立根教育,执着前行,侯老师用无悔的人生书写着对教育的一片赤胆忠心,用行动践行着对教育的无限深情。

“盘点30多年的为师历程,我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轰轰烈烈,只有琐琐碎碎的点点滴滴,个人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多年来对教书育人的工作体会。”侯老师对于自己执教生涯的概括,就跟他的为人一样,激情从教,仁心为师。

原文刊载于《合肥工大报》755期2版

(本报记者 夏 瑞/文)

编辑:王建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