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工大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吴晶:用琴声滋养和引导学生

日期:2017-12-11  稿件来源:  

图文

生在校园、长在校园、工作在校园的吴晶一直没有离开过校园,耳濡目染间,做一名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成了她一生的心愿!以师德授琴德,或许是吴晶的教育理念之一。为此,她努力着、坚持着、付出着……

用琴声改变学生的生活

“学艺之人要像莲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吴晶一直铭记郑汝中先生的教导,先生不仅教会她音乐的技能,更教会了她如何做人。

从站上讲台的第一天开始,吴晶就将教书育人的信念放在心中。在工大的讲台上,她一站就是20个年头。

在她的心里,工科学生也需要人文艺术的熏陶,需要人文情怀的温暖。可是在工科院校尝试开设音乐实践课,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学什么?如何学?带着疑问的吴晶登门拜访先生。恩师拿出自己收藏多年的古琴交给她说:“古琴是四艺之首,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乐器,最适合大学生学习了!”

有了恩师的指点,吴晶便积极响应学校倡导的“普及与提高并重”的美育教学改革新要求,2015年3月率先在学校开设音乐实践课《古琴艺术》,构建了“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汇报演出”的音乐实践教学模式。

万事开头难。除了没有专业教室、乐器、合适的教材外,吴晶更难的是面对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工科学生,而且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8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超出了吴晶的想象。

“板凳座椅我们自己组装,琴谱我们自己编写订印,琴房我们一点点打扫装扮……”第一期古琴班学生郭琰璞说,通过8周的实践教学,吴晶老师将大家引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让大家思考,让大家体会,让大家怀念,让大家感激!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那间不足20平米的琴房成了我们师生42人的家。”外国语学院2014级的刘昕 感叹道。

在学校各部门和同事的支持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吴晶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41位学生通过8周的学习,每人至少学会了两首乐曲,并有了自学的能力。

“缕缕清音缭绕,一丝一弦,一音一调,都是我生命里一次奇特的际遇!”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级的郭思言觉得,自己在琴声里寻到了一个新的自己。

2015年6月,第一期古琴班结业汇报演出如期在一间教室里举行。参加汇报演出的同学认真准备,汉服出席,努力将自己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唯恐辜负了吴老师对他们的一番教导。

“工科院校的学生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登台演奏古琴,背后一定付出了不为人知的汗水和艰辛!”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田雅丽老师和合肥学院、安徽艺校很多老师在观看演出后都不禁赞叹。

用琴声滋养学生的心灵

在古琴班,每位学员都会拿到吴晶亲自编写的教材,并且每期教材她都会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酌情修订、更新。从凝练的琴文化介绍、基本指法到由五线谱、简谱辅助的减字谱,看似薄薄的基础教程,实则是吴晶老师综合考虑、精心筛选后的初学者“宝典”。

“在实践教学中传递爱的艺术。”在文法学院副院长任雪萍的眼里,吴晶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为了使受众更广,在保证课程质量的同时,吴晶将传统古琴一对一“口传心授”的要诀与现代器乐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基础的知识与基本指法同一教授,两人一琴,轮流练习。习曲时,分班教学,一人一琴,提高效率,达到提升学习者识谱、视奏能力。

“在古琴班里,由于每个人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但吴老师并未对任何一个同学感到不耐烦。”电子信息工程2014-2班冯苑妃说,自己原本毫无基础,学得自然也相对慢些,但吴老师从来不会说她什么,更不会指责她练琴少了或是上课没认真听,而是手把手地教她,纠正她的指法。

“遇见古琴真是大学最棒的一件事了!”经济学院2015级邱悦经常在心里默念这句话。邱悦很享受在琴房与琴约会的一两个小时,“这样也是一次次的自我问赎及心灵洗礼。”

人与人相处,最难得是心与心的沟通。而通过音乐实践课,吴晶真切地感受到,琴声是沟通心灵,滋养心灵的最好方式。

“无论是考研还是情感上的困惑,我们都喜欢找吴老师倾诉,她也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给我们建议和慰藉!”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交通工程2015-2班的迟若楠感慨道。

“吴老师总会给我们鼓励和信心,在她眼里我们永远是最好的!”王黎琰校友感慨道,吴老师担心同学们的手被琴磨破了感染,总会将碘酒等药品备好放在琴房供大家使用,“她为我们古琴班倾注了太多心血!”

2016年10月的一个傍晚,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14级的郑鸿达拿出两份颜色不同的糕点捧在吴老师面前:“老师!我不知道您爱吃甜的还是咸的,所以两种都买了,您先吃点垫垫吧!”同学们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吴老师因辅导学生弹琴,不能按时吃饭。学生们悄悄地给吴老师买来热腾腾的馄饨、软软的饼。对此,吴晶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慰藉……

琴声也成了她和学生交流相处的桥梁和纽带。

用琴声培养学生坚定的毅力

上课的日子,教室里总是坐得满满的,没有人旷课,没有人玩手机。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令吴晶感动,古琴也让同学们找到了新的兴趣所在。

为了弹准每一个音符,学生们反复练习,不仅耗时,更要付出疼痛的代价。从来没有接触过古琴的学生,练琴时每个人的手指都磨出了血泡。吴晶担心会有人退缩,令人意外的是,从来没有一个学生退却过,他们的手指一次次磨出血泡,又一次次地蜕皮成茧。

2014级管理学院的陈小夏说:“刚学古琴的那段时间,大家遇到过各种困难,像练琴把手磨破、泛音弹不出、回课手抖……古琴课让我们懂得了学习更多的是学习一种心态,是坚持和毅力的塑造!”

“没有流过血的指头,弹不出生命的绝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级的刘舒婧同学非常认同这句话。学习古琴的经历也让她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单单只有一份兴趣是断然不行的,更多的是需要坚持和勤奋!

“学习古琴,了解古琴,这是一种文化的熏陶,也是对历史的传承。传承离不开创新。作为古琴艺术的教育者,吴老师变革式的教学模式使她的课堂与古琴一般独具特色。”英语(国际贸易)2015-3班的赵艺林自豪地说,只有气平心静,才能人琴合一。

吴晶的古琴实践课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学校的肯定。但对于从事艺术教育的她来说,最好的回报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门琴艺,而是通过学琴的过程得到心灵的滋润、毅力的培养。

为了让更多学生的音乐实践教育得到提升,吴晶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还积极动员、指导和协助本教研室其他老师开设音乐实践课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萨克斯演奏》《合唱与指挥》《视唱练耳》等多门音乐实践课相继开设。

“我们在全校开设音乐实践课,吴老师从最初的提交报告,到一次次做课程论证,再到后期买乐器、布置专业教室,期间经历了很多困难,但她都坚持了下来!”同事洪晔老师对此很有感触。

而在吴晶看来,教育的最大意义就如同阳光和雨露一样,默默地哺育着鲜花和小草,心灵的潜移默化有时更胜于语言的说教,她的老师用琴声滋养了她的心灵,同样她也要用琴声来滋养和引导她的学生。

未来的路还很长,艺术教育所承载的责任和义务还很重,为了让美好的音乐陪伴工大学子今后的人生,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社会、看待世界,吴晶将继续不懈努力!

原文刊载于《合肥工大报》746期2版

(王秀芹/文)

编辑:王建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