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笛(左三)走访砂坝村小郑组郑桂海家
李笛(右一)和郑桂玉在蔬菜大棚察看西葫芦长势
自2015年12月到我校定点扶贫的灵璧县黄湾镇砂坝村担任村第一书记以来,我校挂职干部李笛在当地的工作进展情况成为了全校师生员工时刻的牵挂。
我校在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进展如何?砂坝村137户贫困户能否按期脱贫?李笛的“点对点”服务是否精准到位?带着这些疑问,2017年3月11日清晨,记者一行赶赴砂坝村。
“该干的不该干的,李书记都干!”
几经转车,中午时分,记者一行终于抵达目的地。刚进砂坝村,记者就看到李笛正在和黄湾镇副镇长侯宜飞、砂坝村村主任董从灵一起与村民交流事情。听着李笛满口流利的当地方言时,记者不由得一愣,这还是那个土生土长的合肥小伙吗?
“李书记来了以后,对我们村贡献特别大。” 董从灵在村里工作了20多年,他说自己很少见到像李书记这样吃苦耐劳的年轻人,哪里脏哪里累哪里苦,哪里就能见到他。“该干的不该干的,李书记都干!”
“其实我刚来砂坝村的时候,啥也不懂。”高校的工作和村里的工作没有太多的共性,如何开展工作,让当地老百姓信服自己,对于李笛来说都是大学问。李笛觉得,既然组织决定让自己来砂坝,他就一定要把砂坝这里的工作做好,在砂坝呆稳,不给工大脸上抹黑。
为了让自己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他认真研读各层面文件内涵,在吃透上级文件精神的同时,积极向当地村干部请教在农村工作的经验。
此外,李笛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对砂坝村137户贫困户406人口进行入户调查,实地了解各家的难处,并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实行一户一档管理,做到户户清晰,家家有数。准确掌握了砂坝村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后,李笛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些数字不停地在他脑海里闪烁,促使他为砂坝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求策略谋发展。
根据入户调查的结果,结合砂坝村的实际情况,李笛积极与村“两委”成员一起,制定了砂坝村三年发展规划和137户贫困户的脱贫计划,对贫困户实行一户一政策。同时,李笛还为有养殖经验的刘路和李国学两户申请贴息贷款,帮助他们发展养殖业,真正体现了精准到户,改变了以往村里扶贫工作的大水漫灌形式。
挂职一年多来,李笛吃住在村里,把挂职当本职,把砂坝当自家,真正融入了砂坝村。作为包片分管砂坝村的镇领导,说起李笛,侯宜飞也是赞赏有加。 “李笛总是开创性地开展工作!”
“我每次去砂坝村看望李笛同志,都被他忘我并朴实的工作作风所感动,也很受教育。”校党委组织部部长陈刚称赞道,“李笛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境界,这种在精准扶贫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党员形象,为学校干部职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村委会,记者遇到正忙着打印文件的郑良军。郑良军现在是村里的文书兼扶贫专干。“你看看这些文件,要不是李书记教我们怎么用电脑,我还要跑到镇上才能打印。”在郑良军的眼里,李书记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大冬天的,又下着雨,李书记还深一脚浅一脚到贫困户家中走访,这村里没有不认识他的!”郑良军感慨道,要是挂职干部都像李书记这样真“挂”实干,以村为家,变客人为主人,我们国家全面脱贫指日可待。
“李书记怎么样?看看我们村里的变化就知道了!”
从来到砂坝村挂职的第一天起,李笛就把自己视作是砂坝人,是砂坝的一份子。用他的话说,就是“把屁股牢牢地坐在砂坝村,服务好砂坝人!”
只要一有时间,李笛就往村里的贫困户家跑,哪家的扶贫项目该立项了,哪家的扶贫项目该脱贫验收了,哪家的养殖项目该追加资金了,哪家的老人需要帮助了……时刻准备着为贫困户服务,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这已经成为李笛生活和工作的常态。
有时,为了一个项目,李笛要经常往返于砂坝村和黄湾镇。从村里到镇上有二十多里路,不通车。每次,李笛就骑上自己从合肥带来的那辆自行车,匆匆忙忙地赶路。一年多下来,他不知往返于砂坝村和黄湾镇多少个来回,那辆自行车的轮胎早已磨损的看不见纹路了。
3月11日下午,在郑良军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砂坝村小郑组贫困户李保碧家中。早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导致左耳听力受损的李保碧,有养殖经验但缺少资金。李笛一次次上门服务,出主意想办法。2016年通过精准扶贫养殖项目,李笛帮助其发展养羊项目,现在李保碧家已经养了70余头羊。今年年初,李笛又帮助李保碧妻子郑红侠申报危房修缮项目,目前他们家的房屋已修缮完毕。“我们家今年就可以脱贫了。李书记工作太到位了,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来感谢他。”提及李笛,郑红侠激动地语无伦次,“总之,不是亲人胜是亲人!”
在砂坝村小郑组,像李保碧这样的贫困家庭还有不少。郑桂海由于孙子郑家顺患先天性心脏病,光手术费就花了十几万元,手术后还需要长期服药。面对高额的医药费,郑家顺父母外出打工所挣的钱远远不够。除了在家照料孙子,郑桂海还要照顾小儿媳瘫痪在床的父亲。他虽然有养鱼经验但是缺少资金,李笛三番五次地探望,时不时给孩子买些零食。2016年,李笛通过精准扶贫养殖项目,帮助郑桂海发展养鱼项目,目前养殖水面8亩,按照精准脱贫计划,郑桂海家今年就能脱贫。
“李书记人话不多,但是忠厚、老实,是个好人。老百姓都喜欢他!”讲起李笛对自己家的帮扶,郑桂海不停地念叨道,“领导好不好不是说的,要靠做。李书记怎么样?看看我们村里的变化就知道了!”
说起砂坝村的变化,就不能不提村里的那条路和路旁的那106盏路灯。
早前砂坝村的道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为了让老百姓出行更方便,李笛积极争取资金400万元,用于拓宽砂坝村主干道,将原有的3.5米水泥路拓宽至5米,目前工程已进行过半。另外,他还帮村里新修水泥路8.5公里,总投资250万元。现在,砂坝村庄庄通水泥路,通户率达到了95%以上。道路两旁106盏太阳能路灯亮起来后,村民们再也不用摸黑走路了。
“李书记的所作所为,俺们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作为挂职干部,要做好帮扶脱贫工作,必须扑下身子干事,积极主动多做夯实基础、有利老百姓和砂坝村长远发展的事情。
李笛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村里午季和秋季禁烧工作紧任务重,李笛总是冲在第一线。收工时,他的衣服变了颜色,人也是灰头土脸。很多村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为了帮助郑元组救火,李书记不顾个人安危冲向前,当时烟特别大,呛得人都睁不开眼。救火结束后,李书记的嗓子被呛得都说不出话来。
为了砂坝村脱贫成效精准,李笛在调研时发现,与硬件设施相比,砂坝急需的是理念的提升和技术的支持,而这恰恰是我校的优势所在。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其根本都在育人。”李笛说,学校把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在给砂坝村小学捐赠教学设备的同时,组织大学生到砂坝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与贫困家庭的孩子结对帮扶,通过救助一户,上学一人,带动全家脱贫。
如何让扶贫从“输血”变“造血”,真正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这是李笛经常在琢磨的事情。
砂坝村村民郑桂玉1999年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河南新乡做蔬菜运输、销售生意并拥有自己的农场。得知这一讯息,李笛多次和村干部上门拜访,动员他回村办实业,带领同村人共同致富。
2016年,郑桂玉从河南回到家乡带头做起蔬菜大棚项目。从立项到审批再到实施操作,以及后期的蔬菜管理、收获,每一环节都少不了李笛的身影。目前,郑桂玉种植的蔬菜远销南京、上海、浙江等地。该项目的实施,带动该村33户贫困户140人受益,对于促使当地贫困户尽快脱贫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3月12日,在蔬菜大棚,记者见到郑桂玉。提及李笛,郑桂玉朗声道:“李书记特别能吃苦,大棚建设他全程参与,前前后后出了很多力。李书记的所作所为,俺们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在砂坝村两天的走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李笛紧紧围绕改善砂坝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开展工作,全面推进村集体建设发展。他亲自起草每一个扶贫项目方案,全程参与每一个上报实施环节,做到项目有计划方案和公示招标,财务有预算监督和审计核算,确保项目质量和服务群众。一年多来,李笛为砂坝村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累计达650余万元。
自从学校与灵璧县砂坝村结为“亲家”后,学校领导亲自带队,多次赶赴砂坝村考察了解基本情况,并带领建筑设计规划、食品加工等经济产业方面的专家前往砂坝村实地走访、调研,为砂坝村的产业发展和新农村规划出谋划策。学校还多方筹集资金,积极发动教职员工捐款、捐物,设立各种扶贫科技项目,为砂坝村打赢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李笛工作兢兢业业,为学校扶贫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校工会主席、扶贫办公室主任赵恩秀说,李笛总是及时向学校汇报砂坝村扶贫工作进展情况。
通过学校的帮扶和贫困户自身的努力,2016年砂坝村共脱贫31户112人。李笛说:“看到走访过的贫困户一个个相继脱贫,我心里特别有成就感,也不负自己要来挂职的初心了。”
为了迎接安徽省对脱贫户的第三方评估,李笛加班加点工作在帮扶工作的第一线,为的就是确保砂坝村顺利通过安徽省第三方评估,群众的调查满意度达到百分之百。
李笛在砂坝村辛勤地耕耘着,砂坝的面貌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庄严使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书写着工大人“真扶贫”的情怀。
原文刊载于《合肥工大报》730期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