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工大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卢剑伟:扎根工大 教书育人

日期:2016-07-08  稿件来源:  

图文

20160421131204902704.jpg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坚持从市场需求找选题,从企业角度做科研。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12年来,他踏实做人,勤奋做事,早已把“扎根工大、教书育人”的坚定信念深深地刻进了心里。他,就是我校“同泽优秀园丁奖”获得者、合工大九三学社基层委员会副主委、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卢剑伟教授。

“精”科研促行业技术提升

2004年4月,28岁的卢剑伟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选择到我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007年12月,卢剑伟被破格提拔为教授,2009年12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刚刚三十出头的卢剑伟此时在学校已小有名气。名声来自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这个年轻的教授认为,“机械工程是个老学科,很难有大的理论突破。过去,我们做学问、搞研究求的是‘深’,并不考虑成本;但如果把自己的科研工作与企业、市场和产品结合起来,运用多学科的交叉来重新选定科研方向,追求的就是‘精’”。

从市场需求找选题、从企业角度做科研,因循这样一条科研思路,卢剑伟通过与美的、格力、科龙、春兰、奥克斯、扬子等行业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围绕制冷设备配管的振动分析、可靠性提升、结构优化、精细化设计等行业共性技术难题,进行了十余年的技术攻关,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获得了制冷设备行业的广泛认可。

他主持研发的“空调器配管动力学分析及优化设计平台”是国内首个空调器配管专用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平台,促进了整个制冷行业配管设计理念和技术的提升。卢剑伟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产品可靠性的同时,还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材料成本,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他还帮助国内多家大型空调企业建立了多个产品设计与整改、测试与评价等方面的技术规范等标准化文件,帮助企业解决在产品设计方面存在的盲目性问题。

找对了方向,再加上勤奋,做出成绩就是一种必然。2010年,卢剑伟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随机间隙与摩擦的弹性机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紧扣机械工程的学科前沿,致力于在机构非线性动力学等方面取得突破,为机构设计及振动控制提供了更完善的理论基础,对于进一步提高汽车及机器人等机械装备的工作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当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机械学科“十佳”优秀结题项目奖。

近年来,卢剑伟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事业委托项目4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其他科技奖励3项,申请发明专利1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此外,他还先后获得第十二届安徽青年科技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面对自己在科研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卢剑伟感慨道,“应该感谢机汽学院赵韩、王其东、张代胜等资深教授们的传帮带,他们对于我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正是从这些资深教授们的身上,他深切感受到了学院老教师们对年轻教师的无私帮助和爱护提携之心。

情系三尺讲台无怨无悔

对卢剑伟来说,做科研并不是他的一切。在这个年轻人的心中,探索教学的奥秘,在三尺讲台播撒智慧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是他毕生的追求。

在负责一对一帮扶的导师王其东教授和其他老教师的关心和指点下,卢剑伟很快就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蜕变,靠着耐心细致的教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可。

虽然《汽车构造》是一门十分枯燥的课程,但只要卢剑伟站在讲台上,同学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说起其中的诀窍,卢剑伟笑着说:“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长,一名合格的大学老师不仅要从事科学研究,更要懂得教学。只有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通过课堂、实验教授给学生,才能让本学科的知识真正‘活’起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汽车的机械结构知识其实非常复杂,但卢老师严谨详尽地讲解总能让我们茅塞顿开。课堂上,他风趣幽默的话语也总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我们思维活跃,充满好奇。”车辆工程2013-3班的刘金鑫深有体会地说。

为了走在科技的前沿,卢剑伟面向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多渠道收集行业产品研发最新动向,实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弥补教材不能及时更新的缺憾。为了让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卢剑伟把课堂搬到了实验室,给同学们现场讲解每一个汽车零部件的构造和作用。为了紧追时代的步伐,他与同事合作建成基于互动教学的网络开放课程,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自主学习。为了拓展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渠道,他利用QQ群等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学生学习提供全方位地支持。

作为典型的工作达人,除了吃饭和休息,卢剑伟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备课、上课、做科研、主持专业认证、编写教材、指导本科生开展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与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专题研讨、解答同学们学习生活的各种疑问……卢剑伟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在担任车辆工程专业班主任期间,每天加班加点处理完日常工作后,卢剑伟还坚持每周抽3到4天的时间,去学生宿舍走访,与同学们就选课、就业、考研、生活等各方面的困惑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车辆工程2012-3班邵宇吉说:“平日里向卢老师请教问题,他都会非常认真地聆听,而后仔细给出具体的答案,每次都孜孜不倦,让我感觉亲切。”同学们也都说,能在大学遇到这么和蔼、亲切的老师,是他们的幸运。

而朴实的卢剑伟却觉得,“作为教师,就得敬业和付出”。在他看来,教书育人说起来容易,可要想做好却很难,作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件事情都得耐心和细心,要有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老师更应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不能有半点的懈怠。”

“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是我的梦想”

采访中,谈起卢剑伟,很多人都赞叹他善良厚道、和蔼朴实、敬业爱岗、博学多才。在跟随卢剑伟老师做研究两年后,车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韩为铎则惊叹道:“卢老师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震惊了!”

事情还要从2014年开始说起。就在刚刚结束本科毕业设计答辩的第二天清晨,韩文铎接到了卢老师的QQ留言,希望他参加一校企合作项目课题组。也就是从那时起,在卢剑伟教授的指导下,韩为铎开始了某车型底盘非线性零部件疲劳可靠性研究。

刚开始,信心满满的韩为铎本以为项目进展会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不曾想现实总是残酷的,区区几片钢板弹簧就将我的信心打击得支离破碎。”他说,“每一次遇到困难,不管是清晨还是深夜,卢老师都会积极帮助我们寻找解决的办法。当我们气馁时,他也总会告诉我们,创新总是困难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更加有意义。”

在卢剑伟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韩为铎逐步理清了研究的思路,顺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卢老师比我们还勤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跟随卢剑伟教授的几年间,韩为铎说自己尤其受益卢教授说过的那句话,“做科研,必须要有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劲”。韩为铎感叹道,“相比较我们已经取得的成果,这种坚持不懈的科研态度,更让我受用终身。”

为了让学生知行合一,卢剑伟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并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创新实践,尽可能早地进入到实验室,跟随老师做项目。“卢老师是我创新项目的指导老师,他经常会问我项目的进展情况,督促我早日完成项目。”邵宇吉说,卢老师用言传身教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何时,也不论在何地,做任何工作都要以踏实、认真的态度对待,做一行学一行爱一行。

姜平和卢剑伟同事了近10年时间。在她的眼里,卢剑伟朴实能干、认真负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2015年,在车辆工程专业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作为车辆工程专业第一责任人,卢老师既要组织全系教师积极做好认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还要与相关学院协调沟通。这一过程既辛苦又繁杂,忙的时候,他中午连家都不回,吃个盒饭就又开始工作。”姜平说。

最终,车辆工程专业得到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的一致好评,顺利通过认证,我校也成为该专业全国第四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高校。卢老师的付出和努力,全院老师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卢老师工作认真负责,踏实勤奋。他用自己的行动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原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代胜如是评价。

十多年的历练,卢剑伟也逐渐成长为车辆工程系的一名老教师,也开始担负结对帮扶新入职青年教师的职责。工作任务加重了,但卢剑伟依旧骑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日复一日穿梭于家、教室和实验室之间。“讲台和实验室才是真正需要我的地方,我唯有加倍努力工作,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作出应有的贡献。”卢剑伟语气坚定,眼中充满了希望。

(□本报记者 王 建 王秀芹/文 宁浪沙/图)

编辑:王建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