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出生的徐光青,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工程系副主任。在他的心底一直珍藏着高中班主任送的那句话:“船停在港口最安全,但造船的目的并不是将其停在港口。”选择好了方向,就不再左顾右盼,努力去做,不论结果如何,努力过就不后悔。这句话一直伴随徐光青一步步成长收获……
把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
2006年6月留校工作后,徐光青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他先后讲授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加热设备与车间设计”“ 纳米材料学”等七门课程。
十余年来,徐光青总是服从学院和系里的教学工作安排,承担着学院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年超额完成学院规定教学工作量。同事王岩透露道,徐光青老师为人真诚热心,教学方面积极认真,年均教学工作量超过500课时。对于徐光青来说,学习、工作、生活是一体的,没有上班、下班、放假的概念,即使是假期,只要没有教学任务或其他安排,他都会待在实验室。他笑着说:“总能找到事做!”
作为一名教师,徐光青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职责,把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积极给学生传输更多的正能量。在他看来,课堂教学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站稳讲台,讲好每一门课,就要求教师在课外花费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分解教材,准备讲稿,并把相关领域里的最新研究进展融入教学中。“工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才能与时俱进,将专业的前沿知识、方法传输给学生。”
徐光青对教学、对学生一直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他认为,老师对教学的态度、在同学面前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学生。而课下他也经常与学生交流,征求学生对自己教学方面的建议或要求,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与迷茫,他也总是耐心解答、正确教育和引导,鼓励学生珍惜韶华,潜心读书。
由于材料学院学生分跨两个校区,大一大二的学生缺乏与高年级学生以及专业教师的交流,专业认同感较低,对专业发展、就业前景较为迷茫。徐光青就通过专题报告、网络、聊天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进行专业教学计划解读,介绍专业背景、发展前景和就业取向,分享新材料学科的发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调研,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徐老师授课时非常严谨,条理清晰,每次课堂收获都很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有时都晚上9点多了,徐老师还会到实验室查看我们的实验过程,并与我们分析实验现象和存在的问题,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4级学生谭皎说,在徐老师的影响下,自己也渐渐养成了认真、做事有条理、遇到事情多思考一点的习惯。
谈及徐光青老师,2013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庞景宇很是感触。他说,跟随徐老师学习,自己收获最大的是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式有了很大的提升。“徐老师对待科学问题严谨的态度,对科学事实的求知渴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要像他那样对待科研、学习和工作。”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除了课堂教学,徐光青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每年他会承担宣城校区和合肥校区学生的专业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实习、毕业论文及大学生创新实验等实践教学工作。
2016年4月,金属材料工程系收到一封邮件,那是一封来自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组委会的邀请函。“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是一项大学生专业技能比赛,因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结构称为显微组织或金相组织而得名。”徐光青说,由于我校从来没有参加过类似的技能型竞赛,没有此类大赛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当年正式的比赛时间是7月份,备战任务十分紧迫。经过讨论,系里决定让徐光青负责组队参赛,并组成了徐光青、郑玉春、秦永强三人的指导教师队伍。
为备战此次竞赛,徐光青他们立即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高年级同学中进行赛前动员。2016年5月27日确定首轮预赛学生名单后,徐光青他们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进行首轮预赛筛选,选出9名同学进入第二轮预赛,并最终确定赵佳亮、蓝东田、王文苑3名同学代表我校参加竞赛。
在指导学生备战期间,徐光青积极参加领队会议,认真学习比赛规程、了解比赛过程及评分细节、竞赛用样品、设备型号。他还与秦永强、郑玉春两位老师一起,利用空闲时间对参赛选手进行培训,更是在比赛前对我校三名参赛选手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训练。
2016年7月24日至28日,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在清华大学举办。这届大赛分预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四个阶段进行。在紧张激烈的比赛现场,“首轮复赛我们就有同学因紧张而掉落了样品。”徐光青感觉到参赛同学的心理状态对比赛结果影响很大。针对首轮比赛出现的各种技能性问题以及参赛同学的心理问题,徐光青对同学们逐一进行了辅导和疏导,让同学们重视比赛过程,把细节做好即可,不要过度关注比赛结果。
徐光青首次带队参加比赛,就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我校三位指导教师也均获评优秀指导教师。2018年8月25日至31日,在西安开赛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康阳、王亚峰和李虹谕三位同学组成的代表队获得了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以及团体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徐光青、郑玉春、秦永强3位指导教师均又获评优秀指导教师。
面对连续两年取得的成绩,徐光青却觉得,他更看重的是备战的过程。“这个比赛非常锻炼材料类专业大学生的金相技能及实验动手能力,是‘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一种全新的探索。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使科研成为做好
教学工作的基础与保证
在徐光青看来,科研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与保证。在承担大量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他从未放松对科学的研究,克服多种困难,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努力保持、提高自己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
徐光青主要从事耐磨金属及陶瓷材料、用于环境及能源领域的纳米材料相关领域的研究。近五年,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以及多项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30项,其中已获授权9项。
“与企业合作项目期间,为了解决一个陶瓷烧结变形的技术难题,徐老师会在实验室反复进行实验,分析每一个细节,经常是晚上材料楼值班人员要关门了他才回家。”材料学院副院长吕珺说,“正是这种较真的劲儿让徐老师收获满满!”
针对目前就业市场对研究生学术成果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徐光青要求课题组的同学一方面努力完成各自主要研究课题,同时积极参与企业难题的解决。在获得良好学术成果的同时,增强解决企业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他指导的已毕业的5名研究生中有3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徐光青投身科学研究也为本科教学提供了更多、更实用的素材。在企业调研、项目合作研究等过程中掌握到的各种技术问题:耐磨铸球热处理问题、合金锻球的破碎率问题、塑料挤出用螺杆的耐磨性问题、硬面球阀的高温水蒸气条件下的耐蚀问题等,他均结合“热处理原理及工艺”课程中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或作为“金属材料工程综合实验”的小课题。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书本上的材料、工艺与实际生产中的差异,同时也让学生知晓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一般性方法。
与此同时,徐光青还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全程参与“机械工程材料”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工作,与其他老师共同主编出版了《金属材料工程实验指导书》,参与编写了《工程材料基础》国家精品课程教材。
自从担任金属材料工程系副主任以来,徐光青积极配合系主任完成好全系的教学、科研等日常工作和专业建设。同时还协助教学院长进行合肥、宣城两校区的教学安排以及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很多人都清楚地记得,2012年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作为全国第一个材料类专业参加教育部的工程教育认证。准备工作从2011年暑假开始,那时的徐光青刚从澳大利亚访学回来,正是迫切要提升个人科研能力的时候。面对学院发展的这件大事,徐光青没丝毫犹豫,积极主动参与到专业认证工作中,进行前期调研、自评报告撰写、教学文件整理以及专业实验室建设工作。2011年下半年,徐光青因意外右手骨折,打着石膏的他也没耽误一点工作,无论是认证准备还是备课、上课、设备选型调研,徐光青都单手完成,为专业顺利通过认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018年下半年,金属材料工程专业6年后的认证复审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不期而遇。此时的专业认证标准与之前的认证标准相比已经有了截然的变化。徐光青通过专业调研、参加工程教育认证培训会、金属材料工程教指委会议等多种渠道认真学习领会新标准精神,将总结的心得向本专业其他教师进行传达,并撰写了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中的第五部分内容“课程体系”。同时徐光青还负责工程教育认证专家现场考察以及审核性评估现场考察所需的所有教学资料的准备和核查工作,现场资料的充分、有序给认证考察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工大校园里,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徐光青”,在教书育人这一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努力着……
原文刊载于《合肥工大报》783期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