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工大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罗来马:不解工大情

日期:2018-12-13  稿件来源:  

图文

有人说,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是啊,老师犹如严冬炭火,酷暑浓荫,激流中的踏脚石,雾海中的航标灯,甘为人梯,令人难忘。在学生眼里,他如高山巍巍,使人崇敬;如大海浩瀚,学识渊博;他,就是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来马,现为学院学科建设秘书。

QQ图片20180918155315.jpg

互动课堂 求突破

2010年,怀着一份特殊的情感,罗老师来到我校任教。说起这段缘分,罗老师满怀深情:“来到学校任教就像一种传承,没有犹豫,只有情怀。”原来,2007年罗老师从贵州大学考入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他的博士生导师本科就毕业于我校。博士毕业后导师建议他任教工大,尽管当时罗老师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罗老师还是欣然来了,开始了与工大的“不解情缘。”

自任教以来,罗老师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成果显著。2011年获合肥工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2012年获合肥工业大学优秀班主任;2015年被评为安徽省“教坛新秀”;2018年被评为合肥工业大学“教书育人标兵”;曾两次获合肥工业大学优秀指导教师。

复杂冗长的方程公式,环环相扣的解题步骤,难免让人眼花缭乱,昏昏欲睡,自然“百人课堂,三十人玩手机,三十人睡觉,剩下不到一半在听课”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但此类现象在罗老师的课堂却从未有过。问及上课秘籍,罗老师风趣地说:“我上课很有激情,声音也比较大,学生想分神可能也不太容易。”严格又不失活泼,是学生对罗老师课堂的深刻印象。严于理论学习,夯实实验基础;丰富教学形式,寓教于乐,是罗老师授课的初衷。

作为罗老师指导的第一位研究生,谭晓月从2012年大四起就开始跟着罗老师学习,直至今年六月硕博连读毕业已有六个年头。为了继续传承与学校的“不解情缘”,他也选择留校任教,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名助教。回忆起罗老师的课堂,谭晓月至今记忆犹新:“罗老师讲课风趣幽默,充满激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将前沿科技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有别于传统课堂老师的“投喂式”教学,罗老师的课堂讲求高度互动,师生角色互换,讲课出卷,一样不差。他会先布置讲课任务,然后课堂上随机挑选同一班级的几名学生讲课,如果哪位同学没有准备,或是准备不充分,就会“连累”整个班级同学的平时分。所以,如果某个班级想得高分,那么所有同学都要认真准备,制作教学课件,并且积极配合教学任务的完成。这一方法不仅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及团队精神。

此外,罗老师还会让学生自己出考题,两到三位同学出一道题,汇总后他再根据知识点进行筛选并加入这门课的试题库,同时按出题水平给学生平时分。由于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不同,让其自己出题不仅能取长补短,还能提高学生积极性,减少对考试的恐惧。曾经出过一题的金属材料工程2015-2班学生陈洪鑫说:“我很喜欢学生出试题这种方式,出题比做题难,相对花费的时间多,我们收获得更多。”

对于这样新奇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罗老师笑着说:“在教学中,我更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只看成绩。所以如果我的学生没有认真参与课堂互动,完成课后任务,即使期末高分,也可能不及格。”

严中求新 善教研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科研人员既要有严肃、严密和严格的学风,又要有敢想、敢干和敢闯的精神。二者缺一不可。在做科研和指导学生做科研的过程中,罗老师钻坚研微,钟情学术,要求严格,勇于创新,始终奋斗在教研第一线。因为他深知,导师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必须始终处在学科前沿,掌握最新理论方法,才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于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

思想深刻者,爱生机盎然。思想越深刻的人,往往越喜欢简单的事物。在罗老师眼中,这“简单的事物”就是做科研。近五年,他主持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点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安徽省自然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10余项。

“罗老师对科研怀着一种敬畏、严谨的态度,总是以身作则,对同学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丁孝禹说道。他是罗老师协助指导的第一位研究生,现为深圳大学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正是怀揣这样一种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罗老师每年在SCI上发表的论文至少10篇以上。

笔耕不缀,勤奋多产的罗老师,对待论文总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他总是耐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归类审稿意见,找出关联点,提出解决思路,鼓励学生不惧困难,不断完善优化论文。2016级研究生黄科说:“对于罗老师的严谨,我深有体会。一次我写了一篇共27页的论文,结果收到罗老师32页长的审稿人意见,光修改意见就够一篇论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为了让学生能尽快定稿发表,2018年的大年三十,在万家灯火通明,亲人欢聚一堂时,罗老师却还在给学生改论文发修改意见。 罗老师对科研的热爱,对学术的严谨和对学生的认真负责,无一不让学生为之动容。

也正是罗老师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使得他指导的研究生中,有11人获国家研究生奖学金(指导和协助指导的毕业研究生均获国家奖学金,其中一人曾两次获得国奖),人均发表SCI学术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与保证,而研究生培养则是高等学校培养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科研的主力军。在指导学生做科研的过程中,罗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断创新,但从来不提硬性要求。罗老师说:“做科研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不是外界强迫性的要求,否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科研兴趣。”对此,跟随罗老师学习多年的谭晓月深有感触:“罗老师虽然鼓励我们多做实验、发表论文,但他从不会强制要求。只要能按时按量保质完成实验,即使你想先休假,他也会欣然批假,而且在这期间绝不会布置任务。”

做科研是一项长期工作,兴趣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罗老师在培养的方式方法上也力求创新。他吸取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优秀经验,充分利用导师制,在本科阶段就开始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科研爱好。课堂上,他会不时跟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经历,引发学生思考,积极探索。对于一些兴趣浓厚的同学,他甚至会在大二时就让他们跟随自己进实验室参观学习,认识实验器具,了解实验过程,更好地将理论联系于实际。

亦师亦友 付真情

谭晓月在其博士论文致谢中写道:“衷心感谢我硕士期间的导师罗来马教授,感谢您带学生走进科研、融入科研,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感谢您的关心、陪伴和呵护,学生铭记在心!”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对待学生,罗老师亦师亦友,倾其所有,付诸真心。这些肺腑之言,想必亦是罗老师所有学生的心声。

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受其教。罗老师曾担任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班主任,现任2016级金属材料专业和2017年金属材料专业班导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他总是亲切地以一个学长的身份,向学生传授自己经验教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大学四年转瞬即逝,应当志存高远,目标明确,不畏艰难困苦,求真务实,锻炼本领。作为本专业老师,罗老师更是经常在班会中和学生谈专业前景,让学生清楚认识所学专业,鼓励学生扎实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竞争力。

金属材料工程2016-2班学生屠津伟说:“作为班主任,罗老师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为缓解学生期末考前压力,罗老师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小组,历时十来天,挨个与小组内成员谈心,以己为例,帮助学生调整状态,指引方向。

在这样亦师亦友的相处过程中,罗老师曾带的班级,连续两年在专业综合测评排名中,专业前十名占位6人;2/3以上同学获各类国家、校级等奖学金;3/4以上同学主持(参加)了国家和学校的创新项目,成绩均在专业排名前列。

在罗老师指导的研究生眼里,他同样和蔼亲善,平易近人。不论何时向他请教问题,他总是及时解答。唯有信任,才会让学生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如果老师不能及时给予回答,很可能就会打击学生积极性。而且,有时学生会在实验中偶然得到的灵感,可遇不可求,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帮助,很可能就会遗憾错失。

日常生活中,罗老师总是言传身教,以其自身精神感染身边学生。虽然每天事务繁忙琐碎,但是他一直以饱满的精神对待工作,从不在学生面前表现出疲惫倦怠,也从未有过抱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总是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2016级研究生徐梦瑶曾被拒稿五六次,在其自己都已丧失信心的情况下,罗老师不断为其鼓劲打气,多次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其不断改进完善,最终使其论文如愿发表。“罗老师给我的鼓励和帮助,我将终生难忘,是他告诉我拒稿不可怕,不能轻言放弃!”徐梦瑶激动地说。

此外,罗老师平时也会告诉学生们一些人生道理或者工作建议。比如,生活还要继续,不要轻言放弃;工作中不要轻易说不,这样上级才会信任你;生活中不会的事情要努力学着做,会做的事情就要做到更好;时刻牢记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

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罗来马,作为一位师者,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授之以鱼,更是教会了学生对待科研的敬畏之心和严谨求实、积极求新的生活态度,授之以渔。对待教研,他默默耕耘,成果丰硕;对待学生,他言传身教,有爱有温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罗老师的一颗丹心将这份“不解之缘”一代代传承。

原文刊载于《合肥工大报》777期2版

(夏 瑞 朱雅丽/文 罗来马/图)

编辑:王秀芹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