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一等奖,同事和学生眼中的“全能老师”,在这些成绩背后是一个朴素的身影。像其他的实验老师一样,胡孔元的日常是深色衣服,带风的步伐和迅速简单的动作。
胡孔元的优秀得到了同事、老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这样的评价源头活水在德。
立德是源头
“立德”是源头,“树人”若活水,每一棵树苗都在家庭的土壤,学校的雨露和社会的阳光下成长。军人父亲的坚毅品质在胡孔元身上得到了延续,“肯钻研”是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父亲特别强调发扬革命传统,靠自己努力,争取更大荣誉,成绩都是暂时的。即使获得了全国比赛的一等奖,胡孔元身上看不到一丝傲慢。
自学生时代,胡孔元就堪比一位“老道”的工程师,被时任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朱华炳教授称为“本专业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他的工作和学习深深地交织在一起,揉成厚厚的积淀,宛如机械学院深厚的工程基础。“他的毕业设计做成了实物,在实物基础上不断修改,所以图纸水平堪比一位老道的工程师,甚至在答辩时被质疑,后来在我和其他老师的证明下,孔元的努力得到了答辩老师的认可。”说到这件事,朱教授露出一丝自豪感。
成绩优异,能力突出,2009年硕士毕业后,在母校的深切挽留下,胡孔元放弃了去青岛某研究所的工作机会,留任我校工业培训中心担任实验课教师。2014年,机械工程学院在挑选加强学院实验室建设工作人选时,学院领导把整合现有资源建设汽车轴类零件自动化加工示范生产线的任务就交给了有经验的胡孔元。于是,胡孔元来到机械工程学院工作,2015年便完成了基于桁架机器人技术的自动化柔性生产线建设。该生产线建成后,成为培养提升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国内高校也纷纷前来调研取经。
胡孔元对自身专业饱含热情,在任教过程中颇感所学不足,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打成一片,于是机械学院的同学们就有了一位像大哥一样的实验课老师——“胡博士”。
朱教授对胡孔元的欣赏来自他的学习态度:“他是带着问题在学习,把学到的知识用在教学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在学习和工作期间,胡孔元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与课题组老师共同获得发明专利7项,同时与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横向课题合作研究。
创新是树也是网,成果是创新网络的最后呈现。胡老师坦言:“学院尽可能地提供资源,让作为学生和教师的我能够有平台施展自己。导师为我们做了很多,分配课题、项目指导、指明论文思路和研究重点,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胡孔元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实验课教师。良好的工作氛围使胡孔元继续成长,团队老师的公正严谨、乐于助人等品质,都是一股股涓流,汇聚成立德之源。
2017年的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中,胡孔元代表合工大,获得了数控机床技术组唯一一个一等奖,同台竞技不乏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类名校。比赛前的四个月里,胡孔元习惯了半夜十二点下班,全天与实验室为友。
也许这个奖项本来就应该属于他,胡孔元本就勤奋,肯钻研,细心,再加上厚实的工程基础,优势再明显不过了。初赛限定了命题目标和范围,题目16选1,决赛会提前公布题目,并在正式赛场上变动20%。如果说高考或考研是点球大战,所有人面对相同的难题,临门一脚,那么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就好比正式比赛中带球进攻,熟练的带球能力,耐力才是决胜关键。比赛中会遇到层出不穷的应激困境,比如虽然机器相同,但系统不兼容,胡孔元准备好的文件差点因为“后缀名”无法打开。“实操中即便冒出一个小故障,都可能导致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我在赛前会梳理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能在赛前搞定的问题,绝不留在赛场上。”
但胡孔元追求的并不仅是一个“一等奖”的结果。即使他赛前已经极其认真地未雨绸缪,依然不够完美。比赛结束后,他感到自己的成绩中有瑕疵,在评委和选手都离场后,一个人留下来又花了2个小时重新完成了一遍考场题目,找到了比赛中犯下的错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抓住了一分钟,带回母校一份荣。
树人若活水
学习与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大一年少不更事,胡孔元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配眼镜,不小心在接递东西时打碎了店家桌台上的玻璃球,他赶忙蹲下,只手捡碎片被划伤,店家见状恐吓威胁同学们赔钱。慌张的同学们立即联系班干部,辅导员知道后,马上赶来,和店家沟通,带胡孔元去医院包扎。辅导员的责任心让同学们很感动,回忆往事,胡孔元不禁感叹:“做老师要多为学生着想!”
辅导员责任心的浸润,学校学院的严格管理,造就了一批像胡孔元一般既有扎实学识,又有包容仁爱的老师。
机械工程学院要求新进教师第一年需跟听本门课程任课教师一轮完整课堂教学,做听课笔记;同时完整参加一轮实验过程,包括实验准备、实验辅导、实验报告批改、实验设备维护。还要经历一系列的学院培训与考核,其中“首开课”制度直接决定了新老师能否站上讲台。
新老师第一堂课的听众们是一群经验丰富的老前辈们,据当时的考核老师回忆,胡孔元业务能力很强,但刚开始因为经验不足,加之性格内向,教学能力亟待提升。“他的声音不大,对讲课的逻辑和规划缺乏经验,但是他非常认真地改进自己。”经过这般打磨,胡孔元的授课能力有了长足提升,慢慢地进入教学的状态。
机械学院的徐东镇老师这样评价胡孔元:“胡老师最大的特点是‘肯钻研’,工程类实验建立在大量的实践与时间基础上,开课前,他会花大量时间去调试和维护设备,经历失败,积累经验,这是个寂寞的过程。讲课容易辅导难,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没有经验是驾驭不了的。”
树人若活水,打通教师这团活水,师风师德严格要求,才有优质、严格的课程与温情脉脉的陪伴。
胡孔元对学生要求严格,如果提出问题,他会认真解释,但若想偷懒,抱得鸭蛋也不无可能。他曾教授过一门名为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实验,其中一个环节有关于传动的问题,每一位同学都会分到一块需要自己动手的任务,全班同学全部完成才能实现传动,胡孔元会盯得很紧,偷懒的人甚至直接给0分。
胡孔元现在是安徽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的业务骨干,2016年毕业的研究生牛康廷同学的毕业论文在胡孔元所在的实验室完成,其内容与桁架机器人密切相关。任何借用实验室的学生,都需要负责教师的陪同。胡老师与牛同学一起搭建平台,在桁架机器人传感器组装和操作方面给予这位同学极大的帮助。
牛同学回忆:“硕士课题项目研究工作很辛苦,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候连饭也顾不上吃,因为对实验操作不够熟悉,在我实验期间,胡老师手把手教我。真的很感谢他长时间的陪同!”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时惜今同学在做课题时,需要用到难度较大的hscan手持式三维激光扫描仪。企业技术人员没有提供书面资料,胡孔元就在对方讲解时,将使用步骤和技术要领仔细记录下来。时同学说:“在我们看来一些看看就好的小问题和要点,胡老师都会认真地用笔记下来!”一组完整的实验耗时将近十五、六个小时,课题组同学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在胡孔元的指导下完成的。“胡老师特地在早上七点多为我们开门,我们可能会忙到晚上十点甚至更晚。”而这只是胡孔元参与指导的其中一个项目。学校明确规定,青年教师要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指导申报校级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项目,他们的忙碌可想而知。
学生都说,除非开会、吃饭,他们都能在实验室里找到胡孔元老师。已经毕业的占加林同学在校时,只要遇到一些与胡孔元研究方向相关的内容,也都会去实验室找他指导。
育师育生,相辅相成,立德是源头,好的师风师德是培育学生的前提,立德不是说教也不是命令,是身体力行与言传身教。树人若活水,春华秋实,一片桃李,只要源头把好,学生的绿水青山定会郁郁葱葱。
原文刊载于《合肥工大报》771期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