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机械工程学院赴黄岗镇“三下乡”团队深入安徽阜南黄岗镇,以走访工坊、对话匠人、创新传播等方式,探寻柳编非遗的悠久传承,用专业知识与青春力量为非遗保护添砖加瓦。
指尖经纬里的匠心传承。团队首站走进安徽银柳工艺品有限公司,在非遗传承人刘维银的带领下,见证杞柳从原料到工艺品的蜕变。在柳编巷,老匠人们指尖翻飞,将笔直的柳条织成精巧的簸箕、箩筐,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柳编中蕴含的魅力与其精妙的制作方法。创新实践中的非遗活力。团队探索多元传播形式,让柳编 “触网出圈”。在金钰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场 “非遗直播” 吸引11万余次点赞,队员化身主播,带观众直击柳条弯曲定型的全过程。在信息时代的直播加持下,非遗柳编以全新姿态展现在大众视野面前,评论区满是 “为传统手艺点赞”的评论。匠人箴言里的守正之道。在金源工艺品公司的样品间里,省级传承人孙传贵先生耐心聆听团队同学提出的可行性意见,并与大家讨论柳编创新发展的可能性。他的话里没有华丽辞藻,却把柳编传承的门道说得透亮——守得住匠心,找得到新路,老手艺才能像门前的杞柳,年年发新芽。
青春答卷里的薪火传递。为让柳编走进更多人生活,团队开展了柳编进福利院与社区的活动。20余名福利院儿童用稚嫩的小手编出简易篮筐;在社区,居民在团队成员的带领下,亲身体验简易柳编的制作。团队成员用细心与耐心让普通民众也感受到非遗柳编的魅力,并将其带进家门走进生活。
七天行程里,队员们不仅用镜头定格杞柳抽芽的生机,更以青春为笔,书写着古老技艺与现代创新的碰撞。当传统手艺接上青春的地气,当千年智慧遇上年轻的巧思,非遗传承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这株从历史深处生长的杞柳,正在新一代手中,编织出更辽阔的未来。



(田崇浩/文 王玉坤/图 蔡伟伟/审核)
责任编辑:刘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