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筑与艺术学院“边城檐语·筑梦茶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湖南湘西茶峒古镇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活化经典,焕新文化表达范式。团队成员前往翠翠岛、白塔、拉拉渡及沈从文旅居地参观,追忆边城古镇的文学记忆,深切感受“文学+文旅”融合模式给这座古镇带来的巨变。寻根溯源,触摸千年木构脉搏。团队深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吊脚楼汇聚的核心区域——湘西边城镇隘门村及茶峒老街巷,详细考察了吊脚楼神奇的榫卯结构、精巧的穿斗式构架和“占天不占地”的智慧布局,并记录了其在防潮通风、人畜分层利用和装饰艺术上的独特价值。共话振兴,把脉古城传承困境。团队成员与隘门村党支部书记龚宗亮进行座谈交流,他强调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须始终将保护吊脚楼的“原真性”和“文化内涵”放在首位。播撒种子,共筑未来守护墙。团队积极践行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带来的文化传播效应,与杭州师范大学支教团队跨校合作为边城镇中心小学的小学生们上了一堂“不可思议的吊脚楼”建筑文化启蒙课。团队成员结合前期调研成果,揭秘吊脚楼从“依山傍水,悬空而立”的独特选址到“穿斗式木构架”“榫卯技艺”的建造智慧。
通过为期五天的深入实践,“边城檐语·筑梦茶峒”团队不仅系统梳理了湘西吊脚楼的建造保护难题,更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扎根乡土、守护文脉的责任与担当。未来,他们将继续坚持“守护根脉,学以致用”,不断探索创新路径,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兰科 宋京璟 张曼娟/文 孙艺萌 姜欣雨/图 任颖/审核)
责任编辑:侯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