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化学与化工学院“滇风白韵,同心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云南大理喜洲镇顺开展“石榴花开,民族团结”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一周的行程中,青年学子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基层,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
深研非遗传承,守护文化根脉。实践团队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专程拜访代表性传承人张翰敏。在传承基地,队员们系统观摩了从植物靛蓝提取、纯净染料制备,到布料处理、图案扎结、浸染固色的完整工艺流程。匠人们精湛的技艺、严谨的态度以及对传统工艺的执着坚守,令团队成员深受触动。通过亲身体验与深入交流,队员们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增强了文化自信与保护传承的责任感。

共话团结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在喜洲镇政府,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团干部围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赋能乡村发展”主题展开座谈。团队成员发挥学科优势与创新思维,积极建言献策。针对如何盘活当地民族节庆和传统手工艺资源,队员们建议,可以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文化节庆品牌,设计民族文化深度体验旅游线路,探索“文化展示+沉浸体验+特色消费”融合模式,为地方经济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聚焦产业融合,探寻振兴路径。围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非遗工坊”联动发展课题,实践团与镇政府进行了深入研讨,共同规划田园综合体验区与手工艺研学基地的协同发展路径。队员们结合专业所学,建议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现代传播和销售渠道,拓宽喜洲镇优质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的市场半径,并探索线上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团队成员还深入梨园,亲身体验古法梨膏从采摘、榨汁到熬煮的全过程,深入理解传统技艺蕴含的工匠精神及其在现代产业中的价值。

宣讲凝聚共识,筑牢精神家园。在喜洲村,实践队员化身“民族团结宣讲员”,面向村民开展“石榴花开,民族团结”主题政策宣讲活动,用平实的语言阐释国家民族政策要义,介绍高校支持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的举措。通过案例和图片展示,深化了村民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活动尾声,全体人员共同宣读了《民族团结进步承诺书》,表达维护团结、共建家园的共同愿景。

感悟历史传承,砥砺奋斗初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通过文物史料和历史影像,队员们感受到自古以来大理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灿烂文化的生动历史。团队成员表示,要将实践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此次“滇风白韵,同心筑梦”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切实建议,引导青年学子服务国家战略,提升社会责任感,探索高校青年智力资源助力民族地区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房虹姣 王杰/文 王嘉诚/图 张金锋/审核)
责任编辑: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