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解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现状,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团队前往安徽宣城泾县,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当地非遗,深度探寻非遗文化的魅力。
“不知泾邑山之崖,春风茁此香灵芽”——寻访涌溪火青传承。7月12日,实践团队远赴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廊桥镇——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涌溪火青”的原产地,了解并学习涌溪火青的制作流程,宣传这项流传千古的制作工艺。
涌溪火青为手工操作,鲜叶经拣剔摊放以不超过6小时为佳,要求当天鲜叶当天制完。火青制造工序分杀青、揉捻、炒头坯、复揉、炒二坯、摊放、掰老锅、分筛等工序,全程约20—22小时。涌溪火青生产工艺考究,手工技术精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完全采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长时间经验积累,且茶园大都分布高山峻岭之上,山高路险,加之茶叶采摘期短、产量低、成本高,工作辛苦且收入不高,使得涌溪火青传统制作工艺后继人才匮乏。
实践团队成员对非遗传承人石水根先生进行深入访谈。石水根先生也表示现在手工艺很辛苦很难做,机器运转一直需要人工看守,工资待遇却并没有跟上采茶员所付出的劳动。种种因素导致做茶叶的人越来越少了,传承人在访谈的最后表达了自己对于涌溪火青文化断代的担忧。

调研团队和涌溪火青传承人的合影
“宣纸奇葩誉海瀛,书图妙味仗伊灵”——参观宣纸文化园。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中最为杰出的代表。7月13日,实践团队前往了坐落于宣城泾县的中国宣纸文化园。宣纸作为泾县的地理标志产品,千百年来,工匠们一直秉持初心,坚持手工制纸,团队跟随着大国工匠周东红的脚步,一起亲身体验了宣纸制造的流程。宣纸生产工艺极其复杂,粗略来分,可以分为选材、制浆、捞纸、晒纸、检验和剪纸等6道工序,均为手工制作。而其中捞纸和晒纸这两道工序,则是最具有技术含量的,需要师傅用心去感受,用时间来沉淀。

中国宣纸文化园讲解员正在讲解宣纸文化和历史沿革
本次实践团队有幸邀请到“大国工匠”周东红师傅进行采访。周东红师傅介绍他的早期职业生涯中说到,那时候的他也曾有过放弃的想法,但在家人的劝导下,周东红师傅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力,一步步克服困难、精益求精,才有了今天的娴熟技艺,并且有幸获选为大国工匠。周东红先生说到:“学习任何事情想要成功都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不可以半途而费!”。当问到对于宣纸传承的建议和希望时,周东红先生说:“我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宣纸技艺的传承保护中来,能够更好的为宣纸文化的传承保护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也希望创新更多宣纸的产品从而带动宣纸文化的发展。”

周东红师傅正在演示捞纸技艺
同时,实践团队也与制纸厂内最年轻的晒纸师傅姚云夔探讨了当下宣纸非遗文化传承难的主要问题。他说,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退休,年轻一辈愿意来学习这些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因为工作环境十分辛苦枯燥,且工资待遇无法满足年轻人养家糊口的需求,导致非遗文化继承人越来越少,想要让非遗文化能够更久远的传承下去,解决年轻一辈的顾虑问题也将会是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姚云夔师傅向我们介绍他在工作之余,也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一些介绍宣纸制作工艺的视频。不仅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宣纸文化,也可以给他带来一些额外的收入,这也不失为宣纸发展和传承的一个创新路径。

实践团队正在采访晒纸师傅姚云夔
“寻访泾县木梳乡,感悟传承木梳艺”——参观泾县木梳博物馆。泾县被誉为“中国木梳之乡”,不仅是全国最大的木梳加工生产基地,其宫廷木梳更是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队前往泾县木梳生产基地和泾县木梳博物馆,参观了木梳工厂化生产的流程并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了泾县传统木梳的发展历史以及主要的制作流程。
在参观了解了泾县木梳文化和发展历史之后,实践团队在木梳传承人的教学下亲身学习体验了木梳的传统制作工艺和流程。实践团队的成员在学习后表示:“想不到小小的木梳也藏着这么大的学问”。

实践团队学习制作木梳
“非遗文化进校园,弘扬非遗青年行”——实践团队赴鹿园小学。7月14日,实践团队赶往丁家桥镇鹿园小学,为小朋友们开展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讲座系列活动。团队通过开展非遗主题宣讲、非遗主题知识问答和非遗特色活动的方式,吸引小朋友们对于非遗文化的关注和兴趣,引导青少年们去体验学习当地特色非遗文化,促进非遗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实践团队成员开展非遗文化讲座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也是每个当代大学生都应肩负的责任。实践团队的成员表示:“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接力棒已经交接到青年一代手中。对于非遗,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只是隔屏围观,而是能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让非遗焕发出青春的光彩。”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创造未来。当青年亲身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中,非遗的保护传承才能有不竭的磅礴力量。
(姚骏 檀仁宇 杨阳 刘丽 王节/文 龙俊丞/图 张海林/审核)
责任编辑: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