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23日,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红色皖南赓续行,青春旋律颂华章”献礼二十大专项实践团赶赴宣城泾县、合肥地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聆听光辉历史,搭建“交互式”党史学习平台。7月16日下午,团队专访了全国党史先进工作者、新四军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志宏,并邀请泾县水利局副局长吴治国开展新四军精神学习座谈。会上,吴治国向团队师生就泾县县情、县史进行了介绍;陈志宏从新四军成立的历史背景、在泾县的发展历程、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老百姓的鱼水情及皖南事变历史事件等方面为团队师生上了一堂内涵丰富、细腻生动的党史教育课,让大家对新四军党史和云岭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学习领会新四军精神座谈会
探寻红色足迹,开展“沉浸式”理想信念教育。7月17日下午,团队先后参观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和王稼祥故居。在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团队师生集体在主碑纪念广场前举行默哀仪式,在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前深深鞠躬,向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随后,实践团队来到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在旧址陈列馆里,团队师生观看了馆内的珍贵图片和实物,瞻仰着那些锈迹斑驳的枪支、粗糙简陋的生活用品,被先烈们克服万难、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动。团队还前往桃花潭镇厚岸边村,参观了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领导人、新中国优秀的外交家王稼祥先生的故居,深刻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崇高革命品德和优良作风。

参观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参观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赋能美育建设,共营“喜迎二十大”校园艺术氛围。7月19日下午,团队邀请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师生代表连线,依托腾讯会议举办了美育建设视域下高校“喜迎二十大”校园艺术氛围营造交流会,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团委书记武锐和相关学生代表参会。会上,团队指导老师左能就合工大电气学院美育工作开展情况做了汇报交流。武锐老师为同学们阐述了音乐艺术知识和基本乐理知识,从“声”“音”“乐”概念入手介绍了中国音乐发展史。安徽大学的优秀学生代表分享了美育活动经验,并就喜迎二十大校园氛围营造、增进校园艺术活动的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发言。其中,民族音乐学专业本科生马钰依托其暑期实践经历,分享了当代大学生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民歌的宝贵经验,艺术学院学生会文艺部部长李林峰就在学生活动中从文艺视角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相关建议。最后,双方师生就校园原创艺术作品产出、校园美育活动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及解决方法进行了交流。

同安徽大学连线举办校园艺术氛围营造交流会
赓续红色血脉,打造“氛围感”红色音乐课堂。7月23日上午,团队前往瑶海社区香江社居委开展“童声颂祖国,唱响新时代”音乐小课堂活动。课堂上,主讲人首先让小朋友们欣赏了歌曲《歌唱祖国》,并介绍了其创作背景和意义。在“听歌猜曲”环节,主讲人介绍了红色经典歌曲中蕴含的的革命故事,引导小朋友们学习先辈的英雄事迹,小朋友们积极竞猜并跟唱,现场氛围高涨。随后,主讲人教唱了经典歌曲《大中国》,小朋友们学会后齐声合唱,用优美的歌声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热爱。最后,小朋友们和团队的哥哥姐姐们分享了自己的梦想,主讲人鼓励小朋友们志存高远、勤学上进,争当新时代的好少年,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本次小课堂旨在将前期研习成果付诸实践,通过开展少儿主旋律音乐课堂,传承红色理想信念,让革命薪火在代代相传中发光发亮,增强少年儿童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赴瑶海社区开展音乐小课堂
在本次暑期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沿着先辈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响,赓续前行的力量,更加坚定了不忘初心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提升了对革命先辈崇高品格的感悟和理解,并将研习成果惠及社会基层,营造了喜迎二十大的良好氛围。
(左能/文 李闫敬宣/图 李丽鹏/审核)
责任编辑:刘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