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赴闽聚焦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科特派第一村”溪后村,调研科技赋能在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中发挥的作用。
为打通科技与乡村之间的绿色通道,满足种植户对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的迫切需求,1999年,南平市委、市政府决策层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后,选派225名农业科技人员直接下乡为农民服务,刚从德国进修归来的吴敬才也由此成为“一号科特派”,并前往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驻守”。他的下派成为一场闽北大地“体制性的革命”的开端。在此后的几年中,吴敬才扎根溪后村,提供科学技术,指导农民工作,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成功解决了溪后村农业发展瓶颈,实现溪后村增产增收。
当日上午,团队分组分方向深度调研溪后村,通过深入居民家中专访,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的方式全面探寻“科技特派员”制度对乡村振兴的浸润效果。适逢种植大户邓伯正在通过微信视频向吴敬才询问如何高效率、低成本、有保障地克服近期遇到的旱地难题。据了解,邓伯在村中租种数百亩农田,在科技特派员吴敬才的科技扶持下走出了一条带有溪后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他将路边的田打造成示范田,带领更多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在吴敬才和其他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援助下,当地农民靠天吃饭的困局得以改变,科特派制度的实行让农民在自然界面前有了更多底气。他们改正过去错误的种植习惯,采纳科特派员的科学建议,由此实现了增产增收。邓伯作为乡村振兴科技兴农的直接受益者,发自内心地认可科特派这一制度。

邓伯通过微信视频咨询吴敬才农业难题
在与邓伯的交流中团队成员得知,近日的高温天气和较少降水量,导致种植的作物“牛奶根”产量减少,吴敬才在同邓伯的视频电话中,详尽地向他介绍了牛奶根的生长需要和存活办法,解了邓伯的燃眉之急。

团队成员对邓伯进行深度采访
据介绍,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科技特派员结合网络工具,将帮扶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里,将生活融入到田间地头中,用科技密切与农业生产一线的沟通,用网络攻克远距离难题,用“互联网+”为乡村振兴“打通最后一公里”。
(齐梦月/文 吴泽城/图 李丽鹏/审核)
责任编辑:刘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