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综合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审视高等教育全球化

日期:2011-08-29  稿件来源:  

图文

学生出国留学、教授出境讲学、高校跨国办学——全球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知识没有国界,教育是否也能跨上没有边界的平台呢?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有机会欣喜地发现,一个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时代似乎悄然无声地走来了。

统计数据表明,全球留学生人数在2009年就已经达到343万,到2025年,这个数字预计将会增加到800万。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逐渐向合作共赢方向发展,一切都开始加速流动。大学生和高校教师也开始像信息、商品、企业员工一样,从一个国家流动到另一个国家。流动的大概不只是人员,还有教学内容、制度、理念和方法。

国际舆论认为,留学生和教师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动,促进了各国高校体系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稳步发展。当西方教育强国的知名学府开始在世界各地开设分校之际,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机构也在大学教育国际化浪潮的推动下,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和完善。人们看到,高等教育全球化并不只是学生和教师的流动和交换、联手创办大学或是合作编写教材,它对世界各国高等院校来说,更可能是一种全新的竞争方式,是变革的动力,是对竞争力、创造力极具价值和意义的挑战。不要只将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出国留学画上等号。事实上,美国和欧洲一些教育大国的高中生到发展中国家求学的热情,早就被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需求调动起来了。高校人员的国际流动是双向的、互动的,发达国家庞大的教师队伍和数量惊人的“留学生大军”正在同时涌进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已经全球化了,教育自然要跟上现实需要的步伐。

如火如荼的高等教育全球化,是世界教育史上值得书写的新景象。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全球化潮流似乎必然要势不可挡地蓬勃向前发展。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理解、支撑、沟通和对话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最有现实意义的价值考量。世界在改变,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就等于无法真正认识自己,不向他人学习就等于封闭自己的发展空间。高等教育全球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它告诉世人,人们必须对自身之外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要让“外人”有机会更多地认知本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大学原本就该是一个让人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课堂。留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教育理念,可以面对面地真切感受到另一种文化的魅力,体会另一种生存状态。全球数百万莘莘学子之所以愿意背井离乡出国求学,其主要动机就是为了培养自身的全球化视角,把自己锻炼成学识广博、才华出众,并具有世界观念和全球意识的国际化人才。对一个国家来说,有了这样的人才,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占据优势地位,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中“越战越强”。

然而,也有人质疑高等教育是否真的可以“全球化”。当一位美国大学校长声称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将威胁美国未来繁荣时,他是否意识到自己抱守的仍旧是“冷战思维”?当一位印度大学校长抱怨“用印度纳税人的钱财培养出来的最聪明的印度学生最后却投入了美国教育的怀抱”时,他是在守护印度的国家利益,还是在严酷的国际竞争中迷失了方向?跨国教育固然势不可挡,但各国教育界人士却也担忧高等教育全球化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美国人害怕“美国大学正在被赶超”、“发展中国家将会迎头赶上”,印度人则会担忧人才外流、教育资源被他人分享。

大学的未来在哪里呢?它可以像跨国公司那样到处抢占市场吗?有些担忧的确值得仔细思量。在商业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是否正在被商业化?在教育全球化的语境里,教育本身是否已被转化成了商品?大学的全球化是否陷入了美式教育的歧途,充满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惟市场取向的庸俗化倾向?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全球化教育呢?

无论如何,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必然会对传统的教育理念产生强烈冲击,但不管伴随着多少争议和质疑,人们还是相信,从长远来看,高等教育一定能摸索到真正有利于世界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之路。(汪嘉波)(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