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工大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不变的精神 永远的合工大人

日期:2021-06-22  稿件来源:  

图文

陈力,合肥工业大学中山校友会常务会长。198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锻压工艺及设备专业。毕业后相继在青海省第一机床厂、平顶山高压开关厂任工程师;1991~1997年先后在广东中山市两家锁厂工作;1998年开始创业,经过多年奋斗,2004年6月在创办的名门锁业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总经理。2008年,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日用五金行业优秀企业家",担任中国日用五金行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作为广东名门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深耕锁具行业多年,开创静音门锁品类,用匠心智造,开启了门锁行业的静音时代。在他的带领下,名门锁业在求新求变的路上从未停步、不断前行;而他自己,作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代“幸运儿”,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论顺境逆流,几十年如一日,始终牢记合工大人“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精神,不断思索,努力学习,力图突破自我,掌握自己的命运。

“大学改变了自己”

1978年10月,陈力以平顶山第一高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顺利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就读于当时的锻压工艺及设备专业(现为“金属成型及设备”专业)。

回想入学时的情景,陈力坦言,那时候入学没有推荐,都要自己考。正是在合工大的四年学习,使他学得了安身立命的专业知识,于骨子里浸染了合工大人的精神,也因此改变了一生。

时隔四十来年,陈力依然能够清楚地记得自己入学时的总成绩,而对于自己当时就读的专业,陈力笑着说道:“我当时学的专业并不被一些人看好,我们同学戏称我是‘打铁’的。”

但就是这个别人眼中“打铁专业”,实际上却高手林立。“刚入学时我就发现自己和班级同学的入学成绩差别较大,福建省的400多分,江西的390多分,江浙一带370多分,而自己才350多分。”几十分的差距让陈力的心里有了较大的落差,心里想“我怎么差那么多!”。

于是,不甘落后的陈力便奋起直追。每天早晨按时早起跑步读书,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消化。等到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时,他两门考试成绩都冲到了班级前五名。陈力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自信心也随之失而复得。

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的陈力也是个善于学习的有心人。他表示,在合工大学习的四年,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于偶然间学到的“两句话和一篇文章”。

曾经,语文高考成绩只有43.5分的陈力,写作文一度让他头疼不已,同室友的父亲(内蒙古一大学中文系教授)一句——“写作文就是要把心里真实想法写出来,让别人能理解到你真实想表达的东西”,彻底治好了他的“头疼病”;自小喜欢体育运动的陈力,在大学体育课上的“跳远”也曾遇到过瓶颈,体育老师在田径场上的一句——“跳远时,不要想着往远处跳,要想着往高处跳”,在旁观看的陈力用心揣摩大大提高了跳远成绩;而在80年《中国青年报》上,潘晓的文章《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引起了同学们对人生观的探讨,使得年纪轻轻的陈力早早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并终身受益。

虽然这两句话和一篇文章每一个都是偶然,但被有心学习的陈力习得却又是必然,这也是他敏于思而勤于学的最好体现。

大学时期的陈力课余生活也是多姿多彩。他喜欢踢足球,是校足球队的门将。

陈力在1980年合肥地区高校联赛获得冠军,也因此在校园内收获了众多“粉丝”。“那时只要有球踢飞,就会有一群人追着帮我们捡球,”陈力笑着回忆道:“那时候挺得意的,穿着校队的衣服,感觉挺牛的。”

此外,为了赶时髦,他会穿喇叭裤,偶尔留着长头发或是剃成光头;为了引同学们发笑,有时还会故意迟到一会,进教室时大声喊报告,也因此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自由不羁,但是陈力却还是个热心肠。每次班级发生矛盾,都是他第一个站出来劝阻调和。

于他而言,在合工大的四年求学时光,陈力不仅收获了一段美好的青春记忆,更是在这里,明白了学习的含义,懂得了努力的珍贵,并于细微之处学得了影响一生的学问。一如他所言:“在合工大学习的四年,改变了我一生”

“我不适合体制内工作”

校园生活再美好,终究要步入社会,接受生活的磨炼。1982年,本科毕业的陈力,被分配到“青海第一机床厂”工作。

尽管从平顶山到青海两地相距一千多公里,让人望而生畏,但生性豁达的陈力在得知这一安排时并没有退缩,也没提出任何异议,反而希望自己能够到西部有需要的地方有所作为,为地方和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他欣然接受。

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刚一到达“青海第一机床厂”,陈力就被组织部部长告知,需要去工厂职工中专班做一名语文老师。陈力一听,心里瞬间凉了,心想自己语文并不好,哪能胜任语文老师一职。于是就跟组织部长说明了情况。后来,虽然没有继续去教语文,但他还是成了职高的一名老师。

眼看从事技术岗位无望,感觉无法实现“工业报国”,陈力便打算继续深造:考研。他一边做好职高的授课工作,一边夜以继日地准备复习考试。然而由于青海当地对考研的审核非常严格,最终,一直等到陈力第二轮复习都快结束时,他也没能如愿报上名。没有考研,也成了陈力的一次遗憾。

挫折一次又一次,但勇敢乐观的他始终没有放弃希望,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走出低谷。

当时有同学在书信里告诉陈力,在广东做模具很“吃香”,而且收入高。这一消息对那时的陈力来说无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是他自己深知,在青海的几年,对自己所学的模具专业并没有实践经验,即使现在走出去,也没有胜任一线工作的能力,他需要先在内地锻炼两年。

下定决心后,陈力花费大力气,几经周折从青海调回了平顶山,就职于“平高电器”。为了学习技能,掌握技术,提升能力,陈力便从基层开始做起,先是到工具分厂,当模具学徒;然后到技术组当工艺员;最后才到工艺处的模具设计组设计模具。

经过3年踏踏实实地锻炼,1991年,陈力顺利入职广东一家大型锁厂。在这里,他如鱼得水,很快便得以施展才能。短短5个月之内他和同伴一起研发出了新产品,给公司带来巨大利润;随后,因为掌握核心技术,便被调往生产车间从事管理岗位,月薪过万。

原本,在平高电器工作时,陈力非常羡慕父亲那辆3000多元的“嘉陵”摩托车。但是根据自己当时每个月200元的收入,即使每个月存100元,也得3年才能买上一辆。而现在,陈力轻轻松松便买下一辆3万多元的“大白鲨”摩托车。这不仅圆了陈力的“摩托车梦”,也让他成了人人羡慕的“打工皇帝”。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陈力至今印象深刻,他说:“实际上,从青海出来以后我就打定主意不在体制内工作,体制内的工作不适合我。”

在青海的几年,对陈力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但好事多磨,在种种磨炼当中,是合工大人务实的实干精神一直支撑着他,而他也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的命运要自己把握。即使别人拿自己当‘配件’,可用可不用,自己也不能轻言放弃,要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安排自己的人生。”

“使自己满意很难”

从打工到创业,改变的不仅是身份,更是思维方式的彻底改变。正如陈力所说:“打工时,只要努努力就能让老板满意,甚至超乎他的想象;但是创业时,就算用尽全身力气,也很难让自己满意。”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门锁行业出现了一次由球形锁开始向执手锁改变的全新升级。当时的陈力敏锐地看出了其中潜在的商业机会,果断放弃高薪工作,抓住这次升级浪潮,开始创业。

1998年,陈力与合伙人凑了18万元,在45平米的厂房内,2位老板加上5名员工,一共7人,办起锁厂,专做执手锁,抢占市场先机,并一炮打响。

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一贯爱琢磨的陈力,通过对消费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创造性地将美学概念引入门锁行业。他说:“中国人买锁,首先会看它漂亮不漂亮,喜欢不喜欢,这些是消费者自己可以做决定的。”因此,每年不惜花费数百万和各种大小设计公司进行合作,只为设计出一把既实用又美观的门锁,从而也使得以“设计”为战略重点的“名门锁业”在行业内声名鹊起。

不仅如此,陈力还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真正做到将自己所做的事业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由于工作繁忙,经常早出晚归的陈力,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便开始思考如何降低门锁的噪音,并由此萌发了研发静音门锁的想法。2009年,“名门”正式立项研发静音门锁。经过三年研发、成千上万次试验,2012年底,名门研发出国内行业品类空白的新产品——静音门锁,开创行业新品类,革命性地突破了传统门锁的噪声局限。

陈力和他的团队并未因此停止不前。考虑到门锁的噪音还与门跟门框的撞击声有关,陈力带领自己的团队又研发出静音防撞器和静音自闭合页,与静音门锁一起组成静音门锁系统,以实现更加理想的静音效果。陈力坦言:“研发工作一直在路上,永远没有终点。”为了提升研发能力,他的团队还主动向德国和日本等同行顶级品牌对标学习。

正是由于陈力的不断思考,不断追求突破,2015年,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名门“中国静音门锁领军企业”荣誉称号。

在陈力看来,经营企业就像马拉松,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不同的挑战,而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笃学,就是时刻保持思考,学会突破,不仅是产品的突破,更是自我的突破。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让陈力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公司的营业额达到三个亿时,曾一度陷入徘徊期。他曾思考过很多种原因,并且四处求教问经,但直到最后他才发现,“实际上,就是我没有突破自我,没有认识到我手下的人应该比我强,企业才能继续成长。”他认为,一个领导人不能过于“技术”,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毕竟每个人都没有三头六臂,只有突破思维定式,使整个团队变强,企业才能有更加长足的发展。

如今,“名门锁业”的发展蒸蒸日上,陈力却仍然没有闲着。他联合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专门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规划,希望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来规范企业的整体运营。

有心人天不负,创业始于冒险,终于崇实和尚新。陈力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践行着合工大赋予每一位学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并用自己一步一步收获的成功改写了自己一生的发展轨迹。

谈及母校,陈力百感交集,但更多的是感恩,感触最深的是学习,永远难忘的则是校训。他坦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就是要自己去闯,去摸索,照搬也不行,而且我们也没什么可以照搬的,所以这中间我对学习的感触特别深。原来总觉得上大学到底有什么用,后来发现,实际上我们那代人受到的训练还是很到位的。”

毕业多年,陈力始终关心母校的发展。近几年他也陆续和母校进行合作,招收一些学弟学妹进自己的公司工作。对此,陈力给学弟学妹们建议:“年轻人不仅应该具有探索精神,对知识求知若渴;而且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做事有逻辑。当遇到原则性问题时,更是要守得住底线,宁折不屈。”

2020年是合肥工业大学建校75周年,陈力也表达了对母校的美好祝福:“衷心祝愿母校越办越好。作为母校培养的学子,我会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母校的建设发展。”

原文刊载于《合肥工大报》809期2版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