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工大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汪惠丽:努力工作 快乐生活

日期:2018-03-21  稿件来源:  

图文

汪惠丽老师(右一)指导学生进行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jpg

上图为汪惠丽老师(右一)指导学生进行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

“2008年到现在的这十年是中国飞速发展的时代,祖国各个方面日新月异,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学生,我们都要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谈及工作,她如是说。

她,就是我校2017年师德先进个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汪惠丽老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汪老师的世界,感受她努力工作、快乐生活的美好。

来工大,是我最正确的选择

“2008年,我选择出国深造,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留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这段经历对我来说非常珍贵,也让我明白,只有把心扑在研究上,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谈起那段留学经历,汪老师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悟,“刚开始大家都是一张白纸,我也不例外。在解决困难的前进道路上,收获越多,白纸上的画面也就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2011年底,汪惠丽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回国,成了工大的一分子。选择回国到工大工作,汪惠丽笑着说其实当初自己也是有一定顾虑的:业务上能不能成长起来?工大有没有好的研究平台?自己能不能快速适应学校的环境,融入学校的文化?甚至包括待遇如何?孩子的学习环境如何衔接等等。

但自从走进合肥工大的那一刻,汪惠丽便秉承着“努力工作、快乐生活”的理念,努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汪惠丽主要从事铅及环境因素的神经毒理学和环境毒理学、食品安全与营养的教学和研究。现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教育部博导类课题等项目多项,已发表SCI 论文50余篇。其中,她2011 年以“featured article”发表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文章被国际著名的Faculty of 1000 评为“must read”论文。

2014年,汪惠丽获中国毒理学会全国青年科技奖,2015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如今的她早已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学校“黄山青年学者”、安徽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安徽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预防医学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中国毒理学会会员、中国毒理学会神经毒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环境与辐射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

六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如今的汪惠丽庆幸自己成为一名工大人。“来工大是我最正确的选择!”她感慨道,在工大的岁月里,有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悟,“学校给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学校众多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同事和前辈们的帮助下,在学校和学院各部门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我早已进入角色,迅速融进工大的大家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立德树人,引领学生成长

教育是育人的伟业,用真心触动学生的心弦,也同样收获他们真诚的信任。“学生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学生是进步的,我就是欣慰的;学生是成功的,我才是优秀的。若有幸得桃李芬芳,则足可慰我平生!”提起学生,汪惠丽老师的开心之情溢于言表。

每逢有课的日子,对于汪惠丽来说,都是非常充实的一天。早上6点钟起床,一大早赶到翡翠湖校区给本科生授课,中午一点多返回屯溪路校区实验室做研究。忙的时候,晚上她还要给全校的学生上公选课《生活中的毒理学》,240多人的大教室总是座无虚席。

除了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工作外,汪惠丽老师还担任食品科学与工程2013-1班班主任。

汪惠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及创新能力。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还没有跟上大学的节奏,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更是微乎其微。在汪惠丽的指导和帮助下,食品科学与工程2013-1班班委会每月都组织班级同学进行交流,并对问题学生进行帮扶与指导。

二年级开始,汪惠丽把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和专业学习的答疑解惑上。在她的指导下,该班继续保持良好的学风,不但占据了专业前十名中的八席,而且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了85%以上。

大二结束后,汪惠丽指导同学们联系专业老师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全班90%以上的同学都参与其中,并在将专业知识用于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对于那些想考研、找工作的同学,汪惠丽则不定期予以指导,为考研学生介绍国内食品强校以及各自专攻的领域,同时将食品专业的就业信息及前景分享给大家,鼓励大家为食品行业的发展而奋斗。

“好的班导师对班级同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汪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大家介绍各方向的内容及特点,让大家可以学到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我们这一届一共有17位同学保研,而我们班就占了6个名额。”食品科学与工程2013-1班班长毕楠玺说,“大二时,汪老师了解到我对基础实验知识感兴趣,给了我很多相关书籍,每隔一两周还抽出半天时间和我交流。她是带我走进这个领域的人,是我的领路人,更是我最信任的导师。”

激发科研兴趣,引领学生科技创新

六年多来,在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之余,汪惠丽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到了研究生和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引导学生从兴趣中发掘科技创新成果,成了汪惠丽内心最大的牵挂,她也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011年,刚到学校工作时,汪惠丽开始筹建自己的实验室。她带着几名研究生和本科生,从规划设计实验室,到购置安装调试实验仪器,再到手把手教学生实验技术,虽然很累很辛苦,但汪惠丽觉得很充实。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汪惠丽要求学生们每周六固定时间与自己一对一汇报工作,交流实验进展。渐渐地,学生们也逐渐进入状态,并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汪老师对我们要求比较严厉,汇报PPT制作要精美,思路要清晰。她也总能一针见血地帮我们指出存在的问题。平时分享文献,她还会给我们分析这篇文献到底好在哪里,应该如何借鉴!”采访中,研究生吴玉兰动情地说,“很荣幸能跟着汪老师学习,她不仅在学习上给我们指导,在生活中更像母亲一样,包容了我们很多!”

对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创新点,汪惠丽则会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予以相对的支持,引导学生开展更为深入的科学研究。

腹泻是肠道受到细菌感染,而长痘痘也是皮肤受到细菌感染,两者之间是否有相通之处?在生物化学课的课堂上,2009级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聂霜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汪惠丽老师。

在汪老师的指导下,聂霜将用不同方式得到的马齿苋提取物进行抑菌试验,最终发现了马齿苋中提取的生物碱可以有效抑制痘痘的生长,从而起到祛痘美容的效果。目前,该成果正在申请专利,并将进一步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试验。也正因有这段科研经历,聂霜现已成为苏州巴黎欧莱雅公司的一名优秀员工。

潜心钻研,力求精益求精

“高校应以教学为本,但科研工作也很重要。我觉得教学科研如两条腿,一定要能平衡好二者的关系,缺一不可。”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汪惠丽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

2016年,汪惠丽老师承担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改革与示范。该项目开展以来,完善了与安徽省经济建设及食品行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收到很好的效果。

食品科学有自身的工程特色,多学科交叉,发展快,如何在具有竞争力的环境中把学科发展好,把学生培养好,是汪老师经常思索的问题。“作为黄山青年学者,责任与压力共存。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行政工作,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这是一种责任!”

2017年6月,食品专业系列教材之一《食品毒理学》正式出版发行。这部由汪惠丽老师主编的教材,反映了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毒理学领域新的进展,对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她还参编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神经生物学》《神经毒理学》《医学科研入门》《临床毒理学》等多部教材。

“她总是充满活力,带给我们正能量。科研成果的目的要应用于实践。要把我们的科研成果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清楚,让别人明白,同时还要把自身的优势凸显出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汪老师总能做到最好。”对此,团队成员陶晗老师崇拜有加。

“我们要有使命感,特别是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为工大的双一流发展,尽己所能,贡献绵薄之力。努力工作,快乐生活。对工作要百分之百付出,享受工作的过程,把自己调整到阳光的状态。”采访临近结束时,汪老师感慨道,“一个人一定要常怀感恩之心,感谢学校提供的平台,感谢同事营造的工作环境,感谢能遇到这么多可爱的学生,我要好好珍惜!”

原文刊载于《合肥工大报》756期2版

(学生记者 李鑫妮/文 程严堃/图)

编辑:王建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