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多彩校园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多彩校园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赴泾县探寻宣纸技艺与红色文化融合新路径

日期:2025-09-11  稿件来源: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图文

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路径,近日,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烽火记忆,纸映丹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开展了“宣纸技艺与红色文化融合”主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新四军军部旧址和国家级非遗传承工坊,探寻宣纸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思考数字化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时代价值。

追寻红色记忆:宣纸承载的革命精神。在泾县云岭镇新四军军部旧址,同学们跟随讲解员走进叶挺司令部旧址,斑驳的墙壁上仍清晰可见当年的作战标语,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的激越。一扇由泛黄旧报纸糊成的窗户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纸张不仅是糊窗御寒的材料,更是传递情报、散播革命火种的重要载体。”讲解员介绍道,“参谋处的电文、战地传单、鼓舞士气的报刊,都离不开它。可以说,纸张是战士们的‘第二杆枪’。”在军部大会堂旧址,正梁上高悬的“抗战必胜”木质标语,字迹遒劲,力透沧桑。馆内陈设的简陋条凳桌椅均由新四军战士亲手打造,触摸着粗糙的木纹,仿佛能感受到浸染其中的硝烟与汗水。团队队长张奕煊同学表示:“革命先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展现的钢铁意志和必胜信念,深深震撼了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奋斗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探访非遗传承:宣纸技艺的千年智慧。带着对革命历史中“纸”之力量的深刻印象,同学们转赴“宣纸之乡”泾县丁家桥镇,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的核心传承地——安徽曹氏宣纸有限公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曹氏宣纸第二十七代传人曹建勤热情接待了团队,并现场演示了选料、制浆、捞纸、晒纸、剪纸等宣纸制作的核心工序。在晒纸环节,曹师傅亲自指导队员操作:“晒纸讲究的是温度和力度的精准把握,用棕刷将湿纸平整贴上高温烘壁,既要快,又要匀,稍有不慎就会破损。”队员杜杨栎文同学在体验后感慨:“烘壁温度很高,纸张又薄又湿,剥离和上墙的力度极难掌握,这全靠师傅几十年的经验积累!”面对宣纸技艺传承中青年人才缺乏的现状,曹建勤语重心长地说:“创新离不开传统技艺的基础,只有传承好前人积淀下的智慧,才能创造出真正胜过传统的新成果。”

数字赋能文化传承: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此次调研让团队深刻认识到“纸”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在硝烟弥漫的云岭,它是传递信念、凝聚力量、记录历史的坚韧载体;在纸韵绵长的丁家桥,它是承载千年智慧、亟待传承与创新的活态文化遗产。团队成员结合计算机学科优势,围绕数字化技术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提出建立宣纸工艺数据库、结合VR技术构建沉浸式宣纸文化展示平台、打造红色文化数字展馆等一系列创新方案,增强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

此次泾县之行,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刻领悟了宣纸背后的革命精神与匠人智慧,更激发了青年学子运用专业特长助力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未来,同学们将继续探索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与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应用,力争让古老的宣纸技艺与不朽的铁军精神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光彩。活动受到安徽日报社的专题采访。

(刘乐毅、薛原/文 马毅凡/图 张海林/审核)

责任编辑:雷磊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