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绿色农村建设和助力乡村振兴,近期,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塑中生绿,沃土兴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合肥市肥东县、长丰县、庐江县进行调研,深入田间地头和回收站点,实地调研不同县区在农膜选用、回收技术和公众教育方面的具体做法,为探寻减少农田微塑料污染的有效路径积累第一手资料。
在肥东县,队员们通过对农技中心农业环保站、供销社、回收中标企业等各负责人的采访,详细了解其“归集企业+乡镇回收中心(站)+基层村居回点模式”的特色收处置体系和多元主体赋能的“源头减量+执法保障+末端回收”的全链条、全封闭治理模式。为知悉农户对农村微塑料的认识情况与对地膜改进的建议,团队还前往地膜监测点—梁园镇、可降解地膜与插秧覆膜机使用示范点—店埠镇王军民家庭农场水稻田进行参观调研,了解农膜残留监测技术,实地感受加厚农膜厚度与全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过程。在探访过程中,成员们直观感受到加厚地膜、可降解地膜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与作物经济效益提升的双重效益,用实践脚步助力书写着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肥东范本”。


团队来到长丰县马郢村——全国重要的草莓生产基地开展实地调研,参观其融合草莓产业与乡村文旅打造的生态农业模式,深入了解马郢村在农膜使用、废弃物回收以及微塑料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走访了拥有140亩生态农场的情圆农场农场主孙阳阳、种植大户李辉姚,并随机对当地农户进行调研。调研发现,马郢村通过政策引导专项补贴,大力推广加厚地膜的使用,其及率在种植规模较大农户中得到显著提高,农户通过政策补贴切实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时,马郢村还设立了专门的农业废弃物回收站点,运用“村集体+农户”的模式,通过宣传教育和激励机制,有效提升了农户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农膜回收率,减少了随意堆放废弃物的现象。团队成员通过无人机俯瞰到马郢村连片的草莓种植基地与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生态农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场景直观地展现了马郢村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上的卓越成就。

微塑料污染的治理需从源头防控,宣传教育则是防控治理中的关键一环。对于认知还处于塑造阶段的儿童来说,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为此,团队深入合肥市瑶海区三里街三里三村社区,面向社区儿童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微塑料污染知识宣讲活动。团队成员通过“科普授课+实验互动”的形式,制作简单易懂的课件,分别切入微塑料是什么、微塑料的危害、如何预防微塑料以及相关法律科普四个角度向孩子们进行授课,讲解微塑料对土壤、水质、农作物生长及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通过简易的实验互动,团队引导儿童用手去触摸感知塑料,循循善诱,寓教于乐,得出塑料的顽固性的结论,深化小朋友对塑料污染的认知思考,激发孩子们的环保责任感,儿童播撒环保减塑的绿色种子。


团队会继续深入农村宣传塑料污染,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并通过调研优化农村减塑方案,完善政策法规,凝练推广微塑料颗粒污染的皖地经验,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注入青年力量、提供青年答案、担当青年责任,让"塑中生绿"的美好愿景在广袤田野上生根发芽。
(宋燕/文 宋逸涵 王瑞杰/图 钟敏/审核)
责任编辑: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