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多彩校园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多彩校园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聚焦科特派”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福建探索乡村振兴提质增效新模式

日期:2022-08-25  稿件来源: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图文

7月20日至31日,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赴闽聚焦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四个纬度,在福建省南平市、福州市多地开展为期11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科技特派员制度(以下简称科特派)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感悟“科特派精神”的传承与创新,结合“科技·专业·院系”特色亮点问道乡村振兴提质增效新模式。

丈量·浸润祖国大地7月20日至21日,团队深入“中国科特派第一村”——福建省南平市溪后村开展调研,切实体悟科特派制度的巨大变化。

在溪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魏长俊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科特派展馆,并分组开展讲解,完成倾听者到叙述者的身份转变,加深对这项制度从无到有,从福建走向全国的前史和现状的了解。通过采访邓伯、刘大姐等数十名田间农户,对话“一号科特派”吴敬才,了解他们用科技联系农业生产一线的沟通,学习他们用“互联网+”为乡村振兴“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创新融合,感悟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磅礴动力。吴敬才说道,“接力23年,如今全国已有100万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农村一线,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

深入溪后村调研

发现·聚焦中国精神22日至23日,团队来到福州市,采访“世界菌草技术之父”林占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冬梅,前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了解稻种安全的“大事业”,学习他们深入一线、脚踏实地、潜心研究的力量源泉,那就是科学家精神,就是中国精神。

团队来到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菌草种植展示园。经过与菌草一系列的零距离接触、品尝菌草种植出的蘑菇、与林教授开展深入交流等环节,团队加深了对“科技赋能”的理解;随后团队与林教授的女儿,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冬梅老师开展座谈会,并观看了利用远程信息技术实时监控世界各地菌草种植的菌草信息化服务云平台,深刻感受到“互联网+”对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隔日,团队参观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通过参观存有近一万份不同稻型的种质资源库、室外野生稻异位保存圃等片区,对农业的“芯片”——种业安全有了全新的认知。

团队成员与林占熺教授在菌草下合影

倾听·通达人民呼声7月25日至27日,团队前往位于福清市的国家级科技农业示范基地三华农业园进行调研,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对话“新农人”科技赋农交流活动。

25日下午,团队在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杨锦嵩、福清三华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璐的带领下,前往四千多亩的三华农场进行实地调研。团队重点参观了在福建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陈钟佃指导下的“鳗鱼跃龙门”艺术稻田项目,并采访当地农业工作者和科特派。26日-27日,团队于农业园开展科技赋农交流会。队员结合院系特色和专业特点,向新农人展示了如“翼环航科——构建生态防控一体化平台”“生物替代·云智慧——生物基产品专业服务平台”等近年来在“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中较具有代表性且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创新成果,介绍各项目航拍测量、污染清理、播种浇灌等方面所具有的应用潜力。既彰显了工大学子的创新动能,更激发性地为新农人搭建衔接科技飞速发展的良好平台。

开展“对话新农人”交流讨论会

感应·体悟时代脉搏7月30日,团队来到福建省龙岩市雁石镇厦中村,参与“福香占”再生稻头季产量验收,领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及其科特派团队的工作风采。

团队采访了厦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袁涛涛,并跟随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张建福深入田间了解到“福香占”的来源和生长,随后中科院院士谢华安带领专家组进行现场验收工作,最终“福香占”再生稻交出了亩产533.57公斤的丰收答卷。验收结束后,团队采访在场包括谢华安院士在内的大部分科特派,通过对话“老-中-青”三代科技特派员明晰他们身上传承的巨大魅力。

团队参与“福香占”再生稻稻验收

团队同谢华安院士、廖深洪副市长、张建福所长合影留念

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力量,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四个纬度,深入了解科特派制度的沿革与发展,感悟科特派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对标“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产生更深的认识与见解,呼吁广大青年结合“科技发展”“专业特色”“院系特点”,积极地投入到乡村振兴提质新模式中去。

(齐梦月/文 吴泽城/图 李丽鹏/审核)

责任编辑:夏瑞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