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拾徽文化瑰宝,传承徽文化底蕴,了解徽文化逐渐流失的深层原因,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重拾徽文化瑰宝(文房四宝)”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先后前往两座徽州古城—歙县、泾县开展有关学习调研活动。
7月15日上午,团队集结前往徽州古城中的王氏故居、陶行知故居等地学习。在王氏故居中,团队与王老先生就徽文化进行了交流。王老先生向团队展示了王氏一族的文化传承同时对近几年徽文化的流失表示担忧。随后团队以分组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对徽州文房四宝进行走访调研。在收回的一百余份问卷中,团队发现有4成的人不了解徽文化,有近6成的人认为文房四宝已不需要使用,同时不愿继承文房四宝的人也有近4成。
当日晚上,团队对制砚艺人方先生进行了专访。专访中,在问到国家对这种传统技艺传承保护时,方先生谈到:“近些年,国家大力宣传“工匠精神”,让我们这些手工匠人有了更高传承文化精神的热情,也让其他人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手工艺人完成一件作品时背后所付出的种种汗水,这也让我们感到很欣慰。”专访结束后,方先生赠予团队字画留念,团队也向他表示了真诚的谢意。
7月16日,团队来到了老胡开文墨厂,了解歙砚和徽墨繁杂而精密的制作流程,近距离接触传统手工匠人。在调研过程中,团队遇到了来自北京做研学旅行的小学生,小同学们认真的听着匠人们的讲解,不断汲取有关文房四宝的各种知识,对歙砚徽墨文化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意识到,徽文化的传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迅速地流失,这些小学生这一天学习的内容或许微不足道,但证明砚墨文化还在不断的传承下去,从古至今,也会永远流传下去。
7月17日,团队来到汲墨轩宣纸厂,探寻这张承载千年文明重量、却又不被人们重视的宣纸背后的秘密。抵达汲墨轩宣纸厂后,负责人带领团队体验了宣纸的全部流程,包括配料、制浆抄纸、压榨、晒纸和剪纸。在师傅们休息的时间里,团队与师傅进行了交谈,师傅表示抄纸是一项技术活,同时也是一项考验团队协作的工作。一张均匀而又薄如蜓翼的宣纸不仅需要好的材料,更要两个人的巧妙配合。随后团队来到晒纸的地方,在这里一张张刚压榨过的宣纸被师傅用刷子刷到烘壁上,依靠水蒸气的温度将纸烘干。师傅们在晒纸工作间汗流浃背,当我们问及师傅是否觉得艰苦的时候,师傅打趣地说:“冬天这里可就是天堂了。”
文化传承事关你我,匠人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了便是继承这些从老祖宗那里流传下来的种种手艺,他们耐住寂寞静心学艺,让这些只有靠着时间积淀才能掌握的优秀传统技艺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重拾徽文化瑰宝、传承徽文化底蕴,我们,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