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多彩校园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多彩校园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赴歙县、泾县开展徽文化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日期:2018-07-31  稿件来源:  

图文

为重拾徽文化瑰宝,传承徽文化底蕴,了解徽文化逐渐流失的深层原因,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重拾徽文化瑰宝(文房四宝)”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7月15日—19日先后前往歙县、泾县开展有关学习调研活动。

一方歙砚,流转文化光泽。7月15日,团队来到徽州古城中的王氏故居、陶行知故居等地学习。在王氏故居中,团队与王老先生就徽文化进行了交流。王老先生向团队展示了王氏一族的文化传承,同时对近几年徽文化的流失现象表示担忧。随后团队以分组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对徽州文房四宝进行走访调研。在收回的一百余份问卷中,团队发现有4成的人不了解徽文化,有近6成的人认为文房四宝已不需要使用,同时不愿继承文房四宝的人也有近4成。当天晚上,团队对制砚艺人方先生进行了专访。专访中,在问到国家对这种传统技艺传承保护时,方先生谈到:“近些年,国家大力宣传‘工匠精神’,让我们这些手工匠人有了更高传承文化精神的热情,也让其他人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手工技艺。”

一锭徽墨,挥洒传统之美。第二天,团队来到了老胡开文墨厂,了解歙砚和徽墨繁杂而精密的制作流程,近距离接触传统手工匠人。在调研过程中,团队遇到了从北京来做研学旅行的小学生,孩子们认真地听着匠人们的讲解,不断汲取有关文房四宝的各种知识,对歙砚徽墨文化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意识到,徽文化的传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迅速地流失,这些小学生这一天学习的内容或许微不足道,但证明砚墨文化还在不断地传承。

一卷寿宣,传承中国文化。团队于7月17日来到汲墨轩宣纸厂,探寻这张承载千年文明重量、却又不被人们重视的宣纸背后的秘密。抵达汲墨轩宣纸厂后,负责人带领团队体验了宣纸制作的全部流程,包括配料、制浆抄纸、压榨、晒纸和剪纸。在师傅们休息的时间里,团队成员赶紧上前与师傅进行交谈,师傅表示,抄纸是一项技术活,同时也是一项考验团队协作的工作。随后团队来到晒纸的地方,在这里一张张刚压榨过的宣纸被师傅用刷子刷到烘壁上,依靠水蒸气的温度将纸烘干。师傅们在晒纸工作间汗流浃背,当我们问及师傅是否觉得艰苦的时候,师傅打趣地说:“冬天这里可就是天堂了。”

一管宣笔,书写千年春秋。7月18日,团队前往泾县三兔宣笔厂,体会这亘古不变的传承。到达宣笔厂之后,团队感受了宣笔的制作流程,其大致分为笔头,制杆,修笔以及刻字检验包装工艺。这四个工艺又可分为脱脂、并片、挎绒、齐毫等一百多道流程,每道工序都影响着下一个流程,只要中间出了一点纰漏,前期工序师傅们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由此可见,制笔是一个精细的工艺,所谓慢工出细活,就拿齐毫来说,师傅要把每根毫毛的毛根对齐,重复多次,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师傅说:“齐毫可是个需要耐心的活儿,中间可不能有一点疏忽,否则就会影响到宣笔‘齐’的特点,写字画画时毛笔就会吐墨不均,作品也会颜色不均。”在师傅们的指导下,团队也完成了第一个作品。最后,调研团队赠送了制笔师傅们明信片以作纪念。

爱心支教,共承文化传承。活动的最后一天,团队来到安吴小学以"爱心支教,共承文化传承"为主题开展了支教活动,目的在于让孩子们了解这些手艺并产生兴趣,愿意传承。首先,队员们展示了调研成果,将前期去工坊拍摄的照片、视频,结合队员们的亲身体验,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文房四宝学习课。课间,志愿者和孩子们开展击鼓传花的游戏,传到的人上台研磨并使用毛笔记录名字,用此种方式让孩子们更加贴切的了解文房四宝。当天下午,团队给小朋友们开展了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以分组比赛的方式进行。“姐姐,长大之后我想去你们学校”,王瑞,张诗文两位三年级的小姑娘有些腼腆,多交流几句我们才知道她们父母都出外务工,“很想他们,但是我们明白他们有重要的事”。临走,我们给小朋友们工大的明信片作为纪念,小姑娘赠送志愿者姐姐自己的小本子,看着小朋友脸上的笑容,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笔墨纸砚,曾是我们民族的代表,曾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结合,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将文化放置其中供后人学习。但这些传统工艺以及背后的优秀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被遗忘。重拾徽文化瑰宝,传承徽文化底蕴,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郭仁豪/文 郭仁豪/图)

编辑:刘红平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