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媒体工大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媒体工大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高校思政网】合肥工业大学:党建引领“校—地—企”深度融合,科技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5-10-30  稿件来源:  

图文

为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作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师生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上砥砺新担当、展现新作为,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组织开展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

高校思政网开设“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专栏,集中展示各行动单位在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等“强国行”专项行动工作中的先进做法与典型经验,充分发挥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党建引领“校—地—企”深度融合,科技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首届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支部紧紧围绕“党建引领、科技赋能、服务地方”主线,持续推动党建工作与学科发展、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中展现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使命担当。

党建联建:构建“三维联动”机制,拓展融合发展创新路径

支部现有党员教师30人,高级职称占比77%,45周岁以下教师占比83%,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国家级岗位科学家2人,安徽省级优秀共产党员1人,入选“安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中央高校优秀青年团队”、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党支部充分发挥“双带头人”头雁效应,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构建“校—地—企”三维联动机制,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党建联建新格局。

制度化联建,夯实合作基础。党支部与安徽省农垦集团、蒙城县人民政府、六安市叶集区政府等10余家单位签订党建联建协议,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共同制定年度合作计划,明确重点合作项目与目标,推动党建与业务同步对接。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共建“食源性功能因子合成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功能性食品精准制造联合攻关,利用液体深层发酵的蘑菇菌丝体制备高仿真肉类产品,亮相“2025国际乡村发展创新博览会”,得到广泛关注。近三年,支部校企合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

项目化运作,推进深度合作。围绕区域食品产业需求,联合共建“徽派食品科技创新中心”“中国轻工业肉品微生物控制及利用重点实验室”等产学研平台,与青松食品、同福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8个,实现“党建+项目”落地。2023年以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36项,联合申报省部级科技项目9项,带动企业新增产值超亿元。在“CSC学友汇”活动中,支部牵头开展蒙城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交流活动,实地考察黄牛小镇、宝城食用菌、添添见面业和中远食品等当地绿色食品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在果蔬、畜禽水产、粮油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问题20余项。

资源化共享,提升成果成效。通过党建联建平台,引入企业资源支持学生实践教学与就业,推动校企共建国家级新工科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获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年均输送食品类优秀毕业生106人,构建“党建引领—资源整合—服务发展”良性循环机制。

教育服务:聚焦社会需求,推动知识赋能见行见效

党支部充分发挥专业与人才优势,构建“技术培训—标准引领—公益服务”三位一体的教育服务体系,实现知识外溢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组织技术培训,助力产业升级。组织党员教师赴利辛县、灵璧县、大别山革命老区等地26个县市,开展肉品加工、食用菌深加工、功能性食品开发等专题培训20余场,累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与农户1500余人次。通过“一对一”技术指导,帮助300余农户掌握新技术,实现年均增收超万元。

主持标准制定,引领行业发展。依托安徽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持制定《牛肉分割操作规范》《预制菜》等安徽省食品团体标准16项,填补了区域标准空白,发起国际标准《牛排》的修订,提升产业规范化水平,为安徽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公益服务,彰显责任担当。支部开展“科技下乡”“食品科普进社区”等公益活动,捐赠技术资料,惠及农户、学生与居民超3000人,切实推动科技成果惠及于民。在得知贵州长青二小留守儿童情况后,支部第一时间组织教师开展爱心捐助,提供文具、书籍等学习用品,并为留守儿童举办集体生日会。

科技提质:精准对接产业,推动成果转化落地生根

党支部围绕区域食品产业技术瓶颈,构建“需求摸排—技术攻关—平台推广”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深耕产业需求,助力乡村振兴。组织“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党员团队深入大别山、皖北等重点区域与企业一线,摸排技术难题80余项,建立“需求—资源”双向对接机制,开展定向技术攻关。支部书记何述栋获2024年安徽省“青年专家(博士)科技助农服务团”优秀青年专家称号,其指导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包豆腐制作技艺现代生产技术提升项目,推动舒城县莲墩村余氏豆腐坊年产值达到300万元,带动周边30多名群众就业。

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升级。党员教师团队研发的低脂健康肉制品、功能性发酵食品等30余项专利技术在利辛县黄牛加工、灵璧县食用菌加工等项目中推广应用,其中,“预制肉制品加工贮藏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助力企业年增收超5000万元。

联合共建平台,扩大成果推广。支部联合中国粮油学会、安徽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举办“粮新青年沙龙”“CSC学友汇”等品牌活动,与宣城市共建肉品中试基地,与蒙城县共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院。近三年累计横向经费达1100万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43项,服务企业200余家。

实践育人:坚持立德树人,锻造知行合一时代英才

党支部将实践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教学—科研—实践—服务”四维融合的育人机制,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参与科技实践,促进创新能力提升。建立“科研训练—竞赛培育—创业孵化”三级实践体系,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兴农”“三下乡”等实践活动286次,参与学生1200余人次。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项目89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6项。

结合实地项目,促进工程能力提升。将“调理肉制品品质提升”“葛根饮料开发”等产业真实课题引入学生科研训练与竞赛培育,指导学生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铜奖2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省级竞赛奖项156项。在第七届全国食品专业工程实践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总决赛中,支部党员教师指导的本科生团队获赛事特等奖、一等奖,充分展现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实施“党建+实习”,促进就业能力提升。与安徽海神黄酒集团、洽洽食品等共建就业实习基地,推动学生进入联建企业实习、就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6%,有86%的毕业生投身食品行业,实现“育人”“用人”无缝衔接。

下一步,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将继续深化“强国行”专项行动内涵,强化党建引领,优化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工大智慧与力量。

原载于高校思政网2025年10月30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uKWKoVGUJtSFt4ACRd5MQ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