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队在古村落祠堂里采集数据。

团队在研究典型传统村落分布与特质。

团队在学院徽派建筑展示厅留影。

团队在讨论徽派古建数字化图纸表现。
当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准斑驳的马头墙,当算法开始解析百年木构的裂缝数据,一场借助现代科技守护千年徽州文脉的工程实践,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展开。荣获首届“安徽工程师奖”团队奖,并被授予“安徽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的合肥工业大学“徽派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团队”,正以数字匠心重新定义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在“守护”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团队负责人陈刚教授日前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他们始终在“守护”与“创新”之间,为古老的徽派建筑寻找面向未来的答案。
1.记者:祝贺您负责的团队荣获首届“安徽工程师奖”团队奖,并被授予“安徽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团队的情况和成员构成?
陈刚:谢谢!这次我们团队依托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申报,并很荣幸在本次评选中获得“安徽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在合肥工业大学这样一所以工科见长的综合性高校里,组建“徽派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团队”,具有鲜明的特色与坚实的基础。团队所在的建筑与艺术学院始建于1958年,办学历史悠久,已培养了大批建筑与规划领域的优秀人才。学院拥有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安徽省徽州古村落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意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徽派建筑研究院等高层次学科平台。同时,团队也紧密依托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这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它集建筑、规划、勘测、工程咨询、项目管理及产学研创于一体,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程实践支撑。团队汇聚了教授、博导、省级勘察设计大师、青年建筑师与年轻博士等多元人才,成员兼具丰富的工程经验与开阔的专业视野。我们特别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学院与设计院之间的协同互动,共同致力于徽派建筑的传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2.记者:团队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与目标有哪些?
陈刚:团队围绕历史文化、保护修缮、工程设计、安全检测、活化利用、数字技术、产业业态、文旅策划、文化创意及品牌传播十大维度,致力于徽派建筑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利用,聚焦再生、活化、创意的一系列研究,逐渐形成了四大主要研究方向:徽州古村落典型要素与空间型制的数字化平台构建、徽派建筑损伤智能识别及安全性评估、文旅融合视角下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品质提升研究、传统村落数字化创意与衍生产品研发。我们将持续完善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优化实施方案,深入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形成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数字技术、工程项目、创意衍生为一体的科研平台。
3.记者:请您谈一谈数字化技术在哪些方面赋能徽派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陈刚:团队始终秉持系统观念,创新性地提出了“大保护”视角和“工程研究+工程创新+工程实践”一体化的大工程理念,并围绕数字化技术赋能保护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具体而言,数字化赋能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首先是通过数字建档,为徽派建筑与传统村落建立从整体村落、到单栋建筑、再到细部构件的全要素数字档案;其次是实现数字保护,对古建筑进行从智能检测、到安全评估、再到精准修复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再次是策划数字文旅,为传统村落打造从线上场景构建、到旅游策划、再到智慧运营的全流程服务;最后是推动数字创意,将徽州文化从内涵精髓,到视觉符号,再到沉浸式体验进行全路径的创新表达。
4.记者:徽派建筑与传统村落的“数字档案”目前进展如何?
陈刚: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数字档案建设,已逐渐成为徽派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科学路径。学院及团队开展数字化保护工作已有三十余年,数字化设备从传统测绘仪器升级至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等,融合了多源数据及地理坐标定位,生成高精度点云模型。目前以国家出版基金为依托,选取古徽州地区典型的中国传统村落(许村、雄村、棠樾村、西递村、宏村、南屏村、屏山村、黄村、坑口村、桃源村、唐模村、呈坎村、仁里村、龙川村、上庄村),围绕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戏台、古亭、古桥、古街、古道、古树、古塔、水口、园林、徽州三雕等要素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建库,为进一步进行古建筑安全检测与评估分析打好基础。
5.记者:在数字古建筑保护方面,团队还做了哪些拓展与创新性研究?
陈刚:团队在徽派建筑保护层面的研究已拓展至木结构古建筑数字化检测与安全评估的多维度技术应用。依托安徽省重点研发项目《徽州古建筑安全监测与可靠性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安徽省协同创新项目《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徽州古村落绿色低碳营造方法》、安徽省住建厅重点课题《基于HBIM的徽派建筑构件语汇及营造体系研究》,通过计算机视觉算法优化实现裂缝智能识别与宽度量化,构建了徽派建筑损伤智能识别及安全性数字化评估标准体系,涵盖从数据采集到安全评估的全流程技术规范。在木梁抗弯性能检测方面,通过带天然裂缝木构件的受力性能试验、仿真模拟与理论分析,系统研究不同开裂状态下木构件的损伤机理、破坏模式及承载力计算方法,为木结构建筑的安全评估与修复提供技术支撑,为古建筑结构安全可靠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6.记者:请你谈一谈团队围绕传统村落的“一村一品”塑造、“多村多品”呈现与创意衍生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陈刚:团队在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工作中,既强调“一村一品”的挖掘与表达,又深化“多村多品”的集聚与呈现。具体而言,“一村一品”强调每个村落依托自身自然、文化、风貌特色和独特的业态与产品;“多村多品”则通过区域联动实现资源聚合、产业联合及业态运营结合,形成集中效应。从“一村一品”的塑造到“多村多品”的呈现,是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由“单个村落保护”向“集中连片保护”过渡的体现。集中连片保护强调片区协同和整体性思维,通过资源整合和统筹规划,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目标。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实现了点、线、面结合的多层次保护体系,有效地助力安徽省众多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在创意衍生方面,团队重点开展了数字文创产品设计、视觉形象系统打造与数字媒介交互体验等研究,旨在推动徽州文化数字化产品研发,引领文创产业转型,最终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徽州地域文创品牌。
7.记者:在弘扬徽州文化与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团队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有哪些成效?
陈刚: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团队着力构建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创造条件并鼓励年轻人勇挑重担,通过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古建筑测绘》等特色课程、定期举办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方向的学术讲座与专业竞赛,有计划地锻造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梯队,成效明显。例如,由团队年轻副教授主持申报的《数字徽州:中国典型传统村落的现代传承与创新实践》,成功入选2024年教育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团队青年博士与博士生撰写的论文《基于点云数据的徽派建筑的损害认定、虚拟修复与创意衍生》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国际论坛(CHCD)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最佳论文奖;以青年博士后为研究主力,开展的木结构建筑关键技术相关安徽省地方标准即将完成;团队博士生获得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等荣誉。此外,通过执行国家艺术基金“徽州传统村镇保护更新与艺术特色创意设计”等人才培养项目,我们成功吸引了大量青年学子接触并热爱徽州文化,旨在培养一批有情怀、懂理论、精技艺的设计人才,从而拓宽徽州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整体提升行业人才的专业素养。
8.记者:首届“安徽卓越工程师团队”的荣誉是一个新的起点。下一步有什么样的计划和目标?
陈刚:今年正值合肥工业大学建校80周年。学校坚守工业报国初心,为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团队提供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团队将秉持合肥工业大学“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统筹研究、设计、创意、实践与传播五个方面,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回眸过往,团队在弘扬徽州文化与数字徽州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探索,展望未来,团队将坚持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引擎,发挥高校优势,树立“大保护”视角,处理好保护利用与传承创新的关系;围绕“一村一品”的内涵与外延,处理好特色彰显与品质提升的关系;聚焦“多村多品”的融合与呈现,处理好片区协同与优势互补的关系,力争在徽派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传承领域取得更多成果,为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更大力量。

原载于安徽科技报2025年10月15日
原文链接:http://ahkjb.joyhua.cn/ahkjb/20251015/mhtml/page_08_content_20251015009001.htm#page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