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工业报国”初心,高质量培育创新人才,高水平开展科研攻关,高站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全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适配机制,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发展领域,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多维度全面分析专业需求和发展,推动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数字化变革,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内涵,2024年新增电子信息材料、量子信息科学、数字经济等3个专业。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实施一流学科培育计划,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作为学校一流培育学科开展建设,推动学科快速高质量发展;构建“科技创新驱动—重大平台支撑”的跨学科协同体系,整合仪器、机械、计算机、管理、电气等学科资源,设立智能互联系统、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等交叉研究中心,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教研一体、协同育人、联合攻关”的人才培养模式,与140家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打造真项目真课题“实训场”;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开设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智能车辆工程等一批创新实验班。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近两年支持在校学生创业项目160余项,孵化24家创业公司。
持续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需求引导型基础研究,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和交叉学科研究,近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0余项,覆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方面。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原创性研究,通过学术新人提升计划、学术人才自主创新、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及早发现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给予长期稳定支持,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加快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和科研组织模式变革,布局一批重大科研平台,谋划建设一批科技基础设施,建强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数据科学与智慧社会治理实验室,推进教育部中央预算内投资科研能力建设专项“高端光电仪器与装备创新服务平台”“新能源汽车智能底盘一体化设计、验证与测试平台”“雷击接闪与主动防护研究重大科研装置”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的攻关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攻坚大课题,智能微创诊疗、飞机雷电防护等多项技术被成功应用到国家重大工程;与产业链核心企业构建创新联合体,合力破解核心技术瓶颈,实现光伏并网逆变器、MW级风电变流器等产业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争当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明确服务导向,制定《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安徽建设行动计划》,全力推进“7221”行动,即通过实施科技自立自强计划、产业技术攻坚计划、高端人才汇聚计划、工科教育卓越计划、对外开放融通计划、智慧社会治理计划、文化传承创新计划等7大计划,着力推动22项重点任务,大幅提升服务安徽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赋能产业升级,瞄准“卡链”“断链”产品和技术,围绕先进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领域聚力原创性技术攻关,全力支撑安徽科技创新,真正把“工大所长”与“安徽所需”结合起来,双向赋能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政企合作,深化“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需求传导型政产学研用合作“合工大模式”,落地14个地市(县),拓展至多家行业领军企业,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累计培育高科技企业196家。加强科技转化,推进“工大智谷”建设,完善“工大智谷—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级贯通的成果孵化体系,建立全要素创业生态圈,让教师不出校门即可创业,大幅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十四五”以来累计授权发明专利5107项,横向合同立项金额合计超20亿元。
原载于教育部网站2025年7月21日
原文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90/202507/t20250721_1198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