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强调“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深入理解和把握其基本内涵。
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本身也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因而要求劳动者在认知上具有智能科技和绿色科技等知识储备,掌握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实践技能,并保持对坚持绿色发展的高度自觉。要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更为有效地整合多方力量,集聚各种资源,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劳动者;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劳动者投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劳动资料的革新升级主要体现在劳动工具上。一方面,对既有劳动工具,可以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新科技研发绿色化、智能化的新型劳动工具及其配套生产工艺。对一些废置劳动工具,可以应用智能技术对其制造材料属性、制造过程能耗、拆解回收效益等进行精准迅捷的数据分析和价值考量,从而促进其回收再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当前,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智能技术、生态技术等在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改进上的融合应用。
从劳动对象的角度看,面对自然资源约束趋紧的现实,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注重生态保护和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应重点关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对于自然资源利用,重在善用绿色、智能的劳动工具及其配套生产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对于产出,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绿色产品和生态产品。将大数据深度融入自然资源使用全过程,借助人工智能高超的计算、推理能力,赋能自然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完善生态产品标准体系和价值实现机制。
为促进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提供制度保障和强大动力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诸要素各自向“新”提“质”,而且需要通过诸要素配置的优化来协同增效。劳动者冗余或不足,劳动资料闲置或超荷,劳动对象囤积或短缺,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或成果转化不畅,势必造成劳动要素之间的不匹配和浪费,降低生产劳动的整体效能和生态效率。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分配关系等作为生产关系,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影响着劳动要素的配置状态、功能表现和整体效能。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引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持续增强经营主体活力,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提供制度保障和强大动力。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畅通科技成果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道,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上的作用。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善用数字智能技术实现劳动要素的高效链接。进一步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聚焦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
从基本内涵的角度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在重视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同时,促进各地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在各地形成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作者:黄志斌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基地)
原载于《经济日报》2024年12月5日理论10版
原文链接:https://proapi.jingjiribao.cn/readnews.html?id=316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