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媒体工大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媒体工大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理论宣传研究】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生力军作用

日期:2024-06-19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图文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高校是科技创新生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聚焦和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扛起科技创新、基础研究、推进强国建设的伟大使命。

加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在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研究是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过程,其目标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真相。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主阵地。高校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坚持把加强基础研究作为重大使命,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首先,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对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要不断增强自身对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危机感,结合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日益呈现出学科大交叉、知识大融通的特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着眼于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适应,通过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打造特色优势基础学科,整合聚集优势学科专业力量,加快布局引领未来的前瞻性基础研究方向以及长期制约技术发展和长远利益的挑战性科学问题的创新研发。其次,建立健全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根据基础研究往往具有耗时长、风险高的特点,要对关键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予以长周期、高强度、多元化的稳定经费、政策支持,营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创新策源生态,统筹需求导向和自由探索,完善非共识项目和颠覆性技术的支持机制,引导和保障优秀人才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力争尽早抢占重大基础科学“空白点”。最后,加强科研支撑平台建设。联合企业等力量谋划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建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加大大科学装置、大数据平台、检测分析平台等设施布局建设力度,为基础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拔尖创新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领域的开拓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是引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关键力量,是人才资源中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高校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要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优势,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人才支撑。第一,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遵循人才禀赋与成长规律,创设充分考虑学生个人兴趣与动机的科学合理的发现和选拔机制,对接国际前沿学术资源,带动高水平国际化数智化的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积极开展中外高层次学者访问和学术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的科技创新经验和课题案例并融入教学、科研实践环节,依托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和科研活动,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潜能。第二,营造良好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生态。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投入力度,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拨款,并赋予经费使用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对高校高水平中青年骨干教师实行科研创新导师制,吸纳高水平中青年骨干教师融入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培育有创新潜能和创新欲望的高水平中青年骨干教师,多渠道支持高水平中青年骨干教师牵头或参与高层次国家、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支持高水平中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后备梯队,厚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力量储备。第三,精准引育全球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结合新形势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计引进拔尖创新人才,为重点建设学科量身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杰出人才、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加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与学校既有人才梯队和优势特色学科方向的有效衔接,形成互相哺育的情境,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提升。

积极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关键在于将各创新主体有机连接在一起,将分散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组织起来,形成目标一致、相互协同、内生动力强、创新效率高、创新成果迸发的体制机制,从而引领我国科技创新走向世界前沿。高校是创新联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参与建设创新联合体为契机,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合作,助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一要参与共建创新联合体。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认真评估创新联合体的战略定位、关键技术攻关方向和联合体合作成员的优势特色及契合互补程度,确保创新联合体成员之间能产生高能级的化学反应和乘数效应,塑造和培育强劲的科技创新效能。二要整合科技创新优质力量。注重以优势特色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为支撑,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构建多学科交叉科研攻坚团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高水平大平台布局,强化“学科—项目—平台—团队”四位一体的协同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强化组织力提升高校对创新联合体的支撑力。三要探索创新“科学家+工程师”模式。高校科学家掌握前沿科学理论,企业工程师洞悉行业技术瓶颈。构建“科学家+工程师”模式,可精准弥补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鸿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解决企业的技术痛点堵点卡点问题,打通科研成果走向行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因此,高校要与龙头企业共建“科学家+工程师”模式,鼓励企业带着课题进入高校,以“科学家+工程师”、双导师、多导师的模式培养研究生,在企业的管理流程下开展研发活动,协同攻克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基础科学难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加速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作者系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张启平)

原载于《安徽日报》思想周刊 2024年06月11日第06版

原文链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406/11/node_06.html#c1036214

责任编辑:程婷婷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