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5名国家级人才,35周岁及以下成员占比近75%,攻克了限制预制肉制品、低温肉制品、中式传统肉制品行业发展“卡脖子”难题,打破国外技术装备垄断,形成了一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不久前,合肥工业大学肉品绿色制造与品质调控创新团队,荣获“安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在团队负责人徐宝才看来,团队的成长得益于学校深入实施的人才强校战略。引育并重,服务为先,凭借高水平的人才工作,合肥工业大学广聚天下英才,培育成长沃土,让青年人才不断脱颖而出。
引领军人才 发挥头雁作用
这支团队所在的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是该校最年轻的学院之一,2018年由相关学科院系重组而成。就在当年,学校通过人才引进聘任国家级领军人才徐宝才为该院院长。
“选择来合肥工业大学任教,一方面是这所学校有着深厚的学科底蕴和良好的合作基础,更重要的是学校自上而下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爱惜人才、关爱人才的浓郁氛围,让我倍感温暖,充满信心。”
徐宝才加盟后,学院很快明确了以食品科学为龙头,生物、医药学科交叉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形成了畜产品加工与健康、粮油加工与储藏、果蔬采后与品质、食品安全与监控、重大疾病代谢与营养调控等多个学术团队,创新型成果不断涌现,学科建设水平上了新台阶。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在国家级人才培育方面连续取得突破,徐宝才本人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实现个人与学院共同发展。一支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由此形成,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围绕“引进与培育并重、师德与业务并进、教学与科研并举”的人才发展思路,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校召开新时代人才工作会议,印发相关文件,统筹推进实施“大先生”培育工程、战略科学家引育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三大工程,出台一系列人才新政,进一步激活人才引育效能。
“在这一格局下,全校各学院着眼学科整体发展目标,依据专业特点,瞄准高层次人才,按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实际需求精准吸纳各类英才。”据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刚介绍,2022年学校引育国家级人才10余人,自主培育青年拔尖人才再创历史新高。
育青年才俊 形成集聚效应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蓬勃发展,但十大自然灾害之一的雷电可能对高速铁路运行构成威胁。该校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85后院长向念文,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高速铁路雷电防护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2017年年底来校工作后,他在学校“青年学术英才”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破格晋升教授,研究进展不断取得突破。
“我们构建了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和信号系统雷电防护技术体系,攻克了牵引供电系统和信号系统雷击电磁瞬态建模分析、防护方法和专用防护装置等关键技术,有力推动了高速铁路雷电防护技术进步,对保障高铁安全运营、支撑高铁‘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2022年,向念文主持的项目“高速铁路雷电防护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就在同一年,他获评国家级人才,并受聘学校“斛兵学者”岗位。而他所在的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近3年引育国家级青年人才5名,人才集聚效应凸显。
三国古迹斛兵塘坐落在校园内,“斛兵学者”因此得名,是该校以高端人才为聘任对象的系列岗位。它按照4个类别明确了岗位基本职责和相应学术条件,不以“帽子”区分教师队伍,注重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整体性提升,是学校人才工作的又一项新举措。
此外,学校面向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设立“黄山学者”特聘教授、优秀青年和学术骨干3类岗位,实行学术水平与成长潜力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坚决破除“五唯”定式,让真正潜心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通过全面构建人才岗位新体系,学校引进培育了一大批包括‘斛兵学者’‘黄山学者’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全面实现按岗聘用、按岗取酬,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竞争力不断提升。”合肥工业大学校长郑磊介绍说。
打造全链式服务 夯实发展根基
该校管理学院90后博导李霄剑被引进任教后,选择了自动化智能化医疗机器人系统领域,不过,这与他博士后研究从事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方向上并不完全一致。但短短5年时间,他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的带领下,合肥工业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核心,创建新兴交叉学科“工程管理与智能制造”。同样是在杨善林院士的指导和鼓励下,李霄剑将生物医学工程与人工智能紧密融合,所研发的微创手术精准测量系统“工大阅体”,可在手术过程中实时获取医生所需要的各类人体组织尺寸信息,目前已经在华西医院等投入使用。
人才吸引来了,如何留得住人,沉得下心,啃得下硬骨头,出得了好成果?这既需要在培育和支持上下大功夫,帮助他们进一步凝练方向、积极探索攻关,更需要加强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为此,学校拿出了全链式的人才服务方案。一方面,通过科研启动项目、人才专项基金、培育提升计划、青年学术英才计划等措施,不断加大培育力度,让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年轻教师们快速成长。同时,实施一站式服务、“交钥匙”工程,为人才来校报到、入职工作、安家生活提供全链条、一揽子服务,让人才就像回到家一样,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引育并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人才队伍。”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余其俊表示,学校将勇担新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任务,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吸引培育更多优秀人才,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更好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原载于《中国青年报》2023年6月15日第6版
原文链接:https://s.cyol.com/shuzibao/cmsfile/cms_json/zqzx/Newspaper/2/2023-06-15/Content/nw.D110000zgqnb_20230615_2-06.html?isshow=1
责任编辑: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