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讯(本报记者 陈婉婉 本报通讯员 夏瑞)今年9月29日,C919大型客机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标志着我国拥有了一款可以投入航线运营的单通道干线客机,中国人在追逐大飞机梦的道路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其中,合肥工业大学科研团队为其量身打造的防雷“金钟罩”功不可没。
从2007年立项,到2022年获颁型号合格证,在大飞机研发的15年奋斗历程中,合肥工业大学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该校科研团队心怀“国之大者”,全程参与研发,在飞机雷电防护领域开展科技攻关,不断取得技术突破,为我国大飞机事业贡献了合工大的智慧和力量。
飞机的雷电安全性试验验证技术,是一个国家航空航天工业技术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天约发生800万次雷电,每秒就有近百次,一架固定航线的飞机平均每年要遭受一次雷击,每年都会发生因雷击而引起的各种等级事故。因此,每架飞机都必须进行严格的雷电安全性试验。
“中国要独立发展航空航天事业,飞机雷电防护是根本绕不开的技术领域。”为了满足国产飞机在雷电防护方面的迫切需求,1992年起,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段泽民教授课题组就开始涉足这块国内空白的领域。
国家重大工程的需求非常明确,但科技创新的道路却绝不会平坦。飞机在交付前,需经过数万次的雷电打击,要在实验室模拟的真实雷电环境中,对飞机的每一项设计方案和各零部件承受雷电的直接效应及间接效应能力进行考核验证,不断发现问题并改进,直到符合飞机雷电防护的标准。
在团队试验现场,C919大型客机周围布满了雷电回路导线系统与雷电回路支撑系统。“大型客机容易遭受雷击的部位一般在尖端部位,比如机头、垂尾、翼尖等地方,特别是在恶劣天气里雷电的能量非常大,容易产生灾难性后果。”段泽民介绍,“另外,飞机的机翼、机头、机身各个位置,用什么材料、用到多少重量都要做到非常精准,必须具有极高的针对性。”
经过多年的努力拼搏,课题组突破重重壁垒,攻克了飞机全机雷电电磁瞬态效应评估难题,以及结构、燃油、电子电气三大系统的雷电防护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除C919大型客机之外,项目成果还应用于30余个飞机型号,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全面掌握此技术的国家。
如今,合工大雷电防护实验室已经是我国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善、科研能力最强的大型飞行器雷电防护实验室之一。团队先后获2019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中国航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原载于《安徽日报》2022年10月18日第10版
原文链接: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938232.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