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媒体工大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媒体工大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中安在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追赶时间不停步 为国所需克难关

日期:2020-05-06  稿件来源:  

图文

杨善林院士在试验室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最大的追求。”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经常说的一句话。从上世纪90年代为安庆石化设计出全国首个企业管理局域网,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医院研发出智能移动新冠肺炎防控远程交互服务系统,立足“科技供给侧”,是杨善林院士始终追求的目标。

“杨院士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实验室”。在同事眼里,杨善林永远是最早来实验室,最晚离开的人。在30岁的时候,他立下了“我要追赶错过的时间”这个愿望,40多年过去了,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在他身上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愈磨愈亮。

争分夺秒 20多天研发出智能诊疗系统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医护人员进入病房查看病情,自身安全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我们和安医二附院的医生交流,得知他们支援阜阳的医院,一早就要从合肥出发,经常在返回合肥的途中又接到求助电话,只能调转车头再度赶往当地,非常耽误时间。而且医生进病房,要做好全套防护,穿脱防护服,同样要浪费不少时间。”杨善林院士告诉记者。

如何在确保诊断无误的前提下节约医护人员的时间和降低风险,成了杨善林和他的团队所思考的问题。

为了尽快摸清实际需求和技术瓶颈,杨善林带着科研人员大年初四就来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向一线救援医生和相关技术人员采集第一手资料。经过多轮面对面的交流,系统的架构、研发和实施方案很快被确定下来。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春节假期,当大部分人都宅在家里躲避疫情的时候,杨善林和同事们却一头扎进实验室,日夜奋战,在最忙的时候,他们一天要工作20个小时。作为一名72岁的老人,杨善林和年轻人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尽管家离实验室只有10分钟的路程,他也留在实验室和团队成员一起吃盒饭。

大年初八那天,杨善林带领团队与合肥德铭电子公司联合研发的基于云的智能移动新冠肺炎防控远程交互服务系统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疫情防控一线成功应用。经过紧张的日夜奋战,团队联合卫宁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迅速将移动远程会诊技术应用于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武汉疫情防控最前线。

这套系统可实现隔离病房患者、病区医生和异地指导医生的移动实时交互和移动远程会诊。通过云端数据处理系统和高速通信网络,疫区现场医生和上级医院医生通过移动终端可以在音视频交互的同时,实时查看疫区医院推送的多模态电子病案。

杨善林院士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进行讨论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研究方向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被应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杨善林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科研追求。30多年来,杨善林院士和他带领的团队坚持科学研究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始终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凝练科研方向,做好“科研供给侧”。

1992年,杨善林承担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安庆分公司将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管理的重大课题,他带领团队开启了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理论研究与系统开发工作。经过3年研发调试,国内首个企业管理局域网建成,这也标志着中国企业管理步入计算机网络管理时代。

进入二十一世纪,杨善林和团队将研发出的复杂产品开发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应用到轿车整车开发工程管理之中,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轿车的整车开发流程控制与管理技术。在奇瑞公司多款系列车型的整车开发中,该成果使整车开发周期缩短了3~6个月,降低开发成本10%~15%。2008年,这一成果凭借技术与管理的重要创新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年,杨善林院士开展了“智能互联环境下汽车产品设计方法与应用”项目研究,现在智能网联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汽车的整车生产和售后服务全过程。在团队汽车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所有已经售出的奇瑞电动和燃油汽车,每10秒钟就会将在途数据上传到终端平台。

从智能锻压装备协同控制技术到云端融合的智能服务系统技术,从智能微创诊疗装备系统到空天系统建设,每一个项目无不体现了杨善林院士“坚持科学研究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始终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凝练科研方向”理念,为国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难题。

杨善林院士听取团队人员的信息汇报

“我要追赶错过的时间”

杨善林务过农,当过工人,但始终怀着一颗从事科研工作的心。1978年,30岁的杨善林考取了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从那时起,“我要追赶错过的时间”这句话就一直挂在他的嘴边。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三十多年来,只要不出差,杨善林总是早上8点就到实验室,一直到晚上七八点才回家,忙到深夜甚至通宵,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拼命三郎”是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合工大管理学院李霄剑研究员给记者讲了一个细节。去年杨善林院士不慎跌坏了胳膊,但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每天依旧挂着打了石膏的胳膊出现在实验室,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攻关。

一次杨善林去外地洽谈一个合作项目,为了节约时间,他和对方同乘一趟从天津开往上海的高铁,在火车上敲定了具体细节,列车抵达上海之后又匆匆赶回合肥。

企业一线条件艰苦,杨善林由于腰椎间盘突出住进了医院。但他没有选择安心休养,而是将团队成员悉数集合,把病房当成了第二研究室,围在病床边开展起了项目讨论。

2013年,杨善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面对这个崇高的荣誉,杨善林仍然坚持奋战在科研一线攻坚克难。

“每天上午杨老师都会把我们召集到一起开会,了解我们的研究动态,还会逐字逐句阅读我们写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见。”李霄剑研究员告诉记者。在指导博士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时,杨善林院士不仅严格把关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甚至连“指出了”和“提出了”这种措词上的细微之处都要求严格区分。

“假如我是一个大学教师”“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我崇拜的名人”……杨善林院士带的研究生新入学时,第一件事就是要完成他布置的3篇命题作文。强烈的爱国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杨善林心目中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这位古稀老人的身上,没有懈怠,没有停止,只有一颗不断奔跑,不断向前的“报国心”。(记者 苏艺 刘玉才 严鹏)

原载于中安在线【榜样】2020年4月30日http://m.anhuinews.cc/p/614621.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责任编辑:夏瑞

分享到 :